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
*
新竹鄭氏家廟主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左右對稱格局端正,建築材料或是工法都選擇以家鄉閩南金門式的風格建造,象徵不忘祖源。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竹市北區北門里北門街175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咸豐3年(公元1853年)
攝影者: 陳子瑜
經 緯 度: 120.96545,24.81008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七四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新竹市北門街鄭氏家族,最初發源地為中國大陸四川地區,後進入福建遷移到漳浦定居,明末時鄭氏開浯江始祖鄭懷仁(生卒年不詳),由漳浦遷居浯江(今金門)。其下生有1子二世世輝,世輝生有5子:國周、國漢、國晉、國唐、國慶為三世,為此時鄭氏5大房。清乾隆40年(公元1775年),國唐三子崇吉、四子崇和(1756-1827)以及國慶和他的次子崇科,率先移居來臺墾拓,最初落腳於今後龍地區,初始以農、漁維生,後轉而從商,崇和、崇科並進入當時讀書人的社群,逐漸建立家族的社會地位,事業有成後,家族中其他成員,也紛紛來臺發展,造就日後臺灣鄭氏家族一脈,後因臺灣墾民發生族群械鬥,鄭氏家族為避免牽連,再次遷居至竹塹(今新竹市)。

移居竹塹之後,崇和以教育為業,成為此一時期竹塹地區有名望的地方仕紳,其又設置隘堵,防禦「熟番」(平埔族群原住民)入侵,進而從事土地開發,快速累積了家族財富,嘉慶10年(公元1805年)崇和已成為地方上的領袖,曾出面調停族群械鬥,也倡組義勇防禦海盜侵襲,協助堂弟崇科至後龍地區開設「恆和」商號,至此奠定了浯江鄭氏家族在臺灣發展的基石,傳至崇和之子用錫、崇科之子用鑑時,鄭氏家族已成為傲視一方的地方大家族。

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鄭用錫(1788-1858)高中進士,其地位廣被推崇,平日熱心地方公益,與官方關係良好,為此時竹塹地區的地方領袖,崇科子鄭用鑑(1789-1867)是1位以教學與孝順聞名的士紳,掌新竹明志書院30年,孕育莘莘學子無數,道光10年(公元1830年),鄭用錫感念先祖從浯江來臺開墾,率先發起回家鄉金門建造鄭氏家廟,咸豐3年(公元1853年)鄭用錫與鄭用鑑又倡議在竹塹興建鄭氏家廟,並由當時8房共同出資建造,成為今日所見的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創建至今超過160年歷史,因屬於家族私人產業,在歷年的整修維護上,都得到妥善修護,至今主體仍保存當初的原貌,因此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古蹟,從了解鄭氏家廟的歷史沿革,探究鄭氏1家來臺開拓的過程,藉此了解到新竹地區的開墾以及新竹文風的發展,更因為家廟的建立,使原鄉來臺共同開拓的族人,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照顧,將家族精神傳承留下,供後代子孫緬懷。

主要特色

新竹鄭氏家廟為座西北朝東南的格局,主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前後兩進與兩側廂廊圍繞中央天井,左右對稱格局端正。建築材料與,均選擇同於家鄉金門的閩南風格去建造,象徵新竹鄭家一脈是從金門分支而來且不忘本的精神。鄭氏家廟與其右鄰之吉利第、春官第以及進士第等4棟建築物,組成了1個小型的宗族聚落。家廟因為是此聚落核心,建於該建築群最尊貴的左側,而且因屬於祀典空間性質,家廟是唯一具有三開間格局的,屋頂為重脊式燕尾頂(屋脊彎曲且兩端作成燕尾式分叉裝飾),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結構則採用嚴謹的正方形平面組織規則,整棟建築物是由10個小正方形組合而成,反映出1種有特色的幾何秩序。

門庭前埕的八卦鋪面,在臺灣地區較為罕見,門廳門旁的鏤窗及簷下的雀替、垂花,展現造時木匠工藝的精美,家廟內的石鼓、象徵祥瑞的石雕動物,非一般人家得以建造,由此可以感受到當時鄭家的財力。

新竹鄭家重視文風,對子孫教育相當重視,致使清領時期,鄭家共出過一進士、三舉人,清代科舉考試為舉人以上之考生,可建旗杆,可以掛匾,如果是舉人就掛「文魁」,若是進士則掛「進士」。鄭氏家廟原該有4對旗杆,因年久失修,今現存二對,雖因風化嚴重,仍可見左側雕龍右側雕虎的石雕工藝。家廟正殿內鄉賢、恩元、文魁、進士等匾額林立,再加上前埕花崗岩質的旗杆座4座,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成為鄭家文風鼎盛的代表象徵。古代中國自古以農為本,在民間女子將會出嫁從夫,也因此在舊時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出嫁在外的女兒是鮮少回家祭祖的,新竹鄭氏家廟的祭典除了官式儀式特色外,另有2特點,其一每年祭典時,歡迎出嫁女兒全家大小一同回家祭祖,為臺灣民間習俗中較為少見,其二家廟為當時八大房所創建,但祭典不侷限於此八大房參與,舉凡為鄭氏任一分支子孫,都歡迎返鄉參與祭祖,正因為如此,在民國99年(公元2010年)春祭祭典時,創下近500人與會,活動後席開46桌的驚人紀錄,更透過這樣的祭典,讓分散在各地的鄭氏後裔,聯繫情感、宣揚祭祖傳統不忘本的精神。
咸豐3年(公元1853年)鄭用錫與鄭用鑑又倡議在竹塹興建鄭氏家廟。圖為中門的門神秦叔寶與魏遲恭,為整修後重繪的作品。
咸豐3年(公元1853年)鄭用錫與鄭用鑑又倡議在竹塹興建鄭氏家廟。圖為中門的門神秦叔寶與魏遲恭,為整修後重繪的作品。
門廳門旁的鏤窗及簷下的雀替、垂花,展現造時工藝精美,並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建造的,由此可以感受到當時鄭家的財力。 
門廳門旁的鏤窗及簷下的雀替、垂花,展現造時工藝精美,並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建造的,由此可以感受到當時鄭家的財力。 
鄭氏家廟中有花崗岩質的旗杆座4座旗杆座,除非中試科舉之家才有,一般民家無法看到,是鄭家文風鼎盛的代表象徵。
鄭氏家廟中有花崗岩質的旗杆座4座旗杆座,除非中試科舉之家才有,一般民家無法看到,是鄭家文風鼎盛的代表象徵。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