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東天后宮

東臺灣唯一的清代官建寺廟
臺東天后宮
*
地 址: 臺東縣臺東市中華路一段222號
經 緯 度: 121.15498,22.75724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度
開放時間:
上午5時30分至下午10時
主辦單位: 臺東天后宮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2010mazu@gmail.com
諮詢專線: (089)310-120

景觀價值

臺東天后宮為東臺灣唯一奉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官廟,在當時面對嚴峻挑戰的墾拓環境,對早期移民聚落,產生穩固凝聚的作用。廟內保有清朝光緒皇帝在平亂後的賜匾、媽祖田石碑等古物,在東臺灣開發歷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下,天后宮還保存了漢民族文化,臺東元宵節神明遶境,更由臺東天后宮發起延續迄今,每12年1次的大型祈安清醮,為臺東市重要的祭典活動。

歷史沿革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朝政府於臺灣後山設卑南廳,光緒10年(公元1884年)提督張兆連(生卒年不詳)率鎮海後軍,在今臺東市中華路設營。光緒14年(公元1888年)臺東地區原住民族因不滿因水尾墾撫局委員,徵收各地田畝清丈費過於嚴苛,大庄客民劉添旺(生卒年不詳)結合附近墾民及平埔族人起事,造成「大庄事件」禍延臺東。起事民眾燒毀廳署,官兵不及3百人苦守17日,後來援軍踵至始解重圍。光緒15年(公元1889)年提督張兆連等人為感恩媽祖靈顯相助,率先捐出養廉銀倡議建廟。次年春動工,並分靈自臺南祀典大天后宮,光緒17年(公元1891年)完成,成為東臺灣清代唯一的官廟。天后宮原設於現和平街東禪寺,日治時期昭和5年(公元1930年)因颱風、地震損毀龜裂,便由地方人士捐出現址並發起募捐,耗時3年於昭和8年(公元1933年)完工,後又多次重修於民國70年(公元1981年)興建牌樓、康樂臺、鐘鼓樓等,成為今日樣貌,民國92年(公元2003年)列為臺東縣歷史文化建築。

特色導覽

臺東天后宮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4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靈昭誠佑」與「靈助平蠻」匾額

「靈昭誠佑」與「靈助平蠻」匾額 天后宮正殿上方分別懸掛清光緒皇帝所頒贈的「靈昭誠佑」,及提督張兆連「靈助平蠻」兩塊匾額。其中「靈昭誠佑」為大庄事件平亂後,天后宮建廟時,由張兆連奏請賜匾,相傳當時匾額送抵臺東時,因臺東無港口,船隻皆由成功小港上岸,因小港也有天后宮,運送人員不察誤送至小港天后宮,後來臺東天后宮久候不到匾額,於是再請頒匾額一方。而「靈助平蠻」匾額原為張兆連感謝臺南祀典大天后宮媽祖湧泉助平亂而贈與廟方,民國99年(公元2010年)兩廟為強化交流,因此複製一模一樣的匾額回贈。

2媽祖田石碑

媽祖田石碑 位於天后宮廟內的媽祖田石碑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媽祖田來自提督張兆連興建天后宮完成後,為使廟宇能有收入來源、永續經營,因此將位於池上鄉大坡村的義田撥為媽祖田,由佃農交租給天后宮,原始石碑也見證漢人在臺東墾拓的歷史。

3昭忠祠文、武將軍

昭忠祠文、武將軍 臺東天后宮右護室的昭忠祠,原位在埤南廳寶桑東海濱,於光緒7年(公元1881年)由埤南廳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為紀念開發「後山」死難先賢烈士而建,供奉神主牌位,後來因頹圮,光緒19年(公元1893年) 移祠中神主牌於媽祖廟旁奉祀,後再歷經建祠、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拆除,直到日治時期昭和8年(公元1933年)年臺東天后宮遷建現址,一併入新廟副祀。殿內奉祀著文、武將軍,文將軍為清朝時期的海防同知袁聞柝(公元1822年-1884年),武將軍為當年被暴民包圍的鎮海後軍提督張兆連,因兩人與天后宮關係密切,而被信眾供奉祠內。

4元宵節遶境

臺東縣元宵節的「元宵神明遶境活動」,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因當時環境衛生條件差,疫病連連,臺東天后宮遂以主祀神媽祖,結合海山寺觀世音菩薩、福安宮福德正神、天官堂白佛恩主公和順天宮的蘇府王爺出巡遶境市區,以驅逐邪煞賜福地方信眾,後來演變成地方年度宗教盛事,每年均由臺東天后宮主辦,遶境隊伍均多達70多隊,除了傳統神轎、乩童、七爺八爺、三太子、神將團、八家將、什家將,以及五路財神、宋江陣、龍陣、獅陣、八仙藝陣、高蹺陣、鍾馗藝陣、大鼓陣等陣頭,還有藝閣花車等。

溫馨叮嚀

臺東天后宮經常舉辦各種的民俗慶典,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元宵節諸神遶境,以及12年一次大型祈安清醮,都是最重要的祭典。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