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城製作方式從早期簡單的幾排木條釘製單向或雙向前後發射,逐漸演變成以角鐵做成基座的大型炮城,內部分成數層,上面鋪以鐵網讓蜂炮插在網上固定射向,並有多角度的發射設計,每支蜂炮以炮心相連,數量從數千到數萬,甚至達十幾萬支之譜,正中央放置火心,外觀再以紙糊上各種造型,安放屋內等待神轎遶境時推出燃放酬謝神恩。
鹽水蜂炮早年迎神轎施放的爆竹,為一般安全的連珠炮和煙火,二戰結束(公元1945年)後開始出現「蜂炮」(沖天炮),為紙質彈頭。民國73年(公元1984年)炮城開始造型化,此時紙質蜂炮也進化成塑膠彈頭,不僅鳴叫聲音更響亮,當炮城內的蜂炮傾巢而出時,隨著蜂炮拖曳的火光劃過夜空,爆炸聲不絕於耳,聲光效果震懾人心。
鹽水蜂炮承襲歷史,施放對象為武廟關聖帝君遶境安民的神轎,活動原本只有元宵節當天,因耗時過長,後來改為分兩區輪流進行,從農曆正月14日上午一直到15日深夜,為期兩天。 繞境路線大致為: 正月14日白天:武廟出發→舊岸內→牛稠仔→中庄→後寮→舊營→刺桐寮→觀音坪→武廟。 晚上:武廟出發→土庫→竹圍仔尾→橋南老街→草店尾→武廟。 正月15日白天:武廟出發→蔦松腳→武廟北側社區→武廟。 晚上:武廟出發→武廟路→三福路→大眾廟→中山路→中正路→伽藍廟→朝琴路→福安宮→點心城→月津橋→福南宮→回到武廟結束。 每年蜂炮施放路線會依事前會議決定,在遶境活動當中,要燃放炮臺的各家都已先登記,神轎抵達門前後,就推出炮臺,由主人拉開紅布,撕下貼在炮臺上的「恭祝 關聖帝君聖誕千秋」紅紙,在神明面前與金紙共同焚燒祝禱後,引燃炮臺,讓神明點收,神轎則以3進3退方式接收,場面熱絡。
自民國73年(公元1984年)蜂炮炮巢開始造形化,蜂炮也由紙彈頭的沖天炮換裝成塑膠彈頭蜂炮,不僅發出的蜂鳴聲更大,且爆炸危險性更高,參加活動民眾應準備完整的保護裝備以免受傷。包括頭戴全罩式安全帽、脖子圍圍巾或毛巾、棉質或牛仔外套、長褲、手套及平底鞋或運動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