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大仙寺建築群配置表現出中式佛寺傳統,入口處山門連同牌樓共有兩重,第二重山門為牆門式,左右面短且屋脊低緩,中間為三川脊,加上邊門、圍牆頂的燕尾脊和邊門圓拱門,呈現視覺上的豐富層次變化,和大雄寶殿同被列為臺南市定古蹟。
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外貌仿照日本奈良東大寺,屋頂為「日式屋瓦」樣式,是全臺保存日式屋頂結構的兩座寺廟之一(另一座為新北市新莊地藏庵)。屋面是日式作法,屋內的木構造在形式上,採抬樑式與穿斗式(為中國傳統建築木架構的建築方式)混合使用的作法,加以彩繪具中國傳統寺廟的色彩,形成以日本佛寺為表,中國寺廟傳統建築為體的中日混合風格,這種作法在臺灣的寺廟中相當少見。內部由臺灣知名漳派首席大木匠陳應彬(公元1864年-1944年)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對場作完成。
廟宇的龍柱一般均為石雕、檜木或泥塑,大仙寺大雄寶殿內的龍柱,則是朱紅底繪蟠龍,此為佛寺建築的傳統作法,先在木料表面塗抹2至3道油灰,綁上麻布後,再塗2至3層灰,等灰泥陰乾,再上數層桐油,儘管手工繁複,卻可獲得更好的平整、防潮、防腐、防蛀和不易剝落等效果。
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的門神和殿後韋馱尊者後方的「大悲出相圖」,皆出自曾獲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的名彩繪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 1995年)之手,大悲出相圖繪出大悲咒咒語中的諸佛法相,是其少見的大幅寺廟彩繪作品。
大雄寶殿後方柱子上,有一幅由96個字所組成的「文殊菩薩降魔杵偈」勸世文詩,是出自大仙寺心元法師(生年不詳-公元1969年)手筆,偈上的每個字都是以45度角的方式歪斜倒置,且直唸、橫讀都毫無章法可言,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只是書法表現。但其實這96字為七言十六句詩(每7個字1句,共16句),讀起來連同重複者共有112字,每一句的結尾字取其偏旁或部首,再當作下一句字首,如此反覆將96字繞一圈就成為一篇精彩的勸世文。因內容頗為深奧,若無人指導,還真不易看懂。
白河大仙寺正殿通樑上的擂金畫,是由彩繪大師李漢卿(公元1935年- 2002年)於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所作,作品為「花開富貴」,將樑架點綴得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