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多年來,臺南孔子廟歷經數次重大整修,在臺灣傳統建築中占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為臺南最完整的傳統閩南建築組群,採標準的「左學右廟」格局,前殿後閣的三合院,分三進兩廂。右廟第一進為大成門,分別設立名宦祠、鄉賢祠、孝子祠、節孝祠,中進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兩側有東、西兩廡奉祀81位先賢77位先儒。禮器庫、樂器庫,分別位在東、西廡的北邊,是收藏禮樂器之處。後方有崇聖祠(原啟聖祠),由18根柱子支撐的敞廳,屋頂為硬山式燕尾,祠內中央神龕供奉孔子5代祖先,兩旁分別為以成書院、典籍庫。左學部分設置明倫堂與文昌閣。空間格局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半月形牆垣。佔地達9007平方公尺,現存建物多達15棟,是全臺孔廟中建築物最多者,優美的建築配置引人入勝。
臺南孔子廟有兩處空間以「泮」為名,分別為「泮宮坊」、「泮池」,泮宮坊為清乾隆14年(公元1749年)建造,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相接的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早期「泮宮」代表是諸侯的學校,泮宮坊為舊時孔廟最外面出入口,日治時期開闢南門路時而分隔開來,成為今日狀似兩處景點之模樣。
大成殿現在的樣貌,為民國66年(公元1977年)所整建,是孔子廟建築群中層級最高者。位居合院中間,被其他建築環繞,顯見其重要性,位於高起的台基上,呈現一種崇高的意涵。前方的露台為祭孔典禮表演佾舞的場所,殿內則高懸自清朝康熙皇帝以來,除了末代皇帝溥儀以外所有元首頌揚孔子的匾額。
大成門是以6根柱子支撐的木構架,每組門扇上面不繪門神,而是共設108根門釘,也不書寫任何楹聯,以示對孔子的敬重。
文昌閣是臺灣孔廟中很特殊的建築,因傳統古制中,文昌閣主祀神文昌帝君和魁星,與孔子完全無關,只因歷代重視科舉考試,文昌帝君和魁星相傳能庇佑考生,因此才在孔廟中建文昌閣。現有文昌閣1樓為方形,2樓為圓形,3樓為八角形設計,2、3樓皆有小外廊。2樓主祀文昌帝君,3樓供奉魁星爺,因此也有人亦將文昌閣稱為魁星樓。
明倫堂是儒學講堂最常用的名稱,也就是清代府學中的教室,以「明倫」堂為名,即以教授學生明白倫常,瞭解宗法制度概念下的人際關係和儒學對社會的認知,明倫是儒學的基礎,故以此為名。堂內有一塊「臥碑」刻著當時明倫堂的校規條文。
以成書院是臺南孔子廟的樂局,是奠禮時負責奏樂的組織。每年9月28日至聖先師孔子誕辰,舉行祭孔大典的音樂是以前流傳下來的,主要有:祭孔音樂,雅樂十三音。祭孔典禮時,負責擔任樂器演奏的稱為樂生,演奏時,樂生們都身穿長袍馬褂,表示對典禮的虔敬。
孔廟最早未設下馬牌,直至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才奉旨設立於孔廟大成坊門外左右,現僅存一件下馬牌。花崗石碑有滿、漢文字陰刻凹入,填紅色油漆,相當醒目。滿文在左,漢文在右。內文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是全臺孔廟中保存得最為完整、毫髮無損的下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