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正殿神龕中間「鎮殿媽」前方的開山六媽,是拱範宮歷史最悠久的神像,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 湄洲純真禪師自湄洲祖廟奉請來臺後,光緒7年(公元1881年)拱範宮組團赴湄洲祖廟謁祖進香,祖廟神龕內有石造案桌,桌面有六個凹槽分別供奉老大媽、老二媽、老三媽、四媽、五媽神像,卻獨缺六媽,後經比對拱範宮「開山六媽」神像底座和凹陷方砌完全吻合,確認「麥寮媽」身分而傳為美談。神像高為1尺(約33公分),衣冠上的紋路用漆線盤繞,鞋子部位則雕刻三寸金蓮,面容雖香火薰黑,但慈眉善目、莊嚴穩重,散發慈祥和藹姿態。
在拱範宮正殿上方的八卦藻井,是出由大陸唐山溪底派匠師王樹發(生卒年不詳)之手,溪底派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天花板),中間再覆以天花板。但拱範宮正殿的藻井以中脊外露的形式表現,突破溪底派的原有風格,而成為全臺絕無僅有的作品。藻井跨距4.6公尺,底部以喜怒哀樂四相飛龍與鰲魚雀替,錯位於四點金柱和前簷廊之間。豎材則用壯漢及童子的飛天力士進寶,以表現其精彩雕工。
拱範宮的精彩交趾陶分布於三川殿、拜殿及正殿兩側,作品題材皆來自三國演義及民間故事,為當代交趾陶名師陳天乞(公元1906年-1990年)、姚自來(公元1911年-2007年)所作,匠藝水準和創意表現令人驚艷,其中正殿虎邊的「華榮道捉放曹」,關雲長手提青龍堰月刀和身穿大紅衣的丞相曹操,肢體十分優美,是上乘之作。
三川殿的「壬申年如意網目斗拱」是日治時期重修時,由漳派匠師所做,在臺灣少見的文字型式的合拱,正是匠師結合當年建廟的歲次,置於網目之間,顯得非常雅緻。
拱範宮日治時期重修的石雕出自人稱「阿九師」的蔣九之手,最特別的作品是三川殿的龍柱和「憨番扛廟角」。龍柱採單龍、左右都開口的形式,龍身靈動有力、張牙舞爪,是臺灣傳統建築晚期的龍柱形式,而拱範宮的憨番扛廟角,和其他廟宇以外國人為造型大不同,採濃眉大眼、蓄髮、梳西裝頭、穿著西裝筆挺的斯文裝扮,顯得趣味橫生。
位於正殿神龕的6尺(約2公尺)的鎮殿媽,日治時期因神像損壞嚴重無法修復,於是請藝師黃龜理以及林冠昌(生卒年不詳)重刻。而殿前前方兩尊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神像,也是木雕大師黃龜理的作品,以整棵樟樹細刻而成,一人眼觀千里、一人耳聽八方,姿態威而不兇栩栩如生,而且比例完美。當年黃龜理和漳派的眾家師兄弟,還在三川殿留下點金柱飛翔鷥鳳的插角,以及封神演義的員光,妝點得美輪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