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金門海印寺

臺灣地區罕有起源於宋代的寺廟
金門海印寺
*
地 址: 金門縣金湖鎮太武山海印寺1號
經 緯 度: 118.41792,24.46138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無休
開放時間:
上午8時至下午5時30分
主辦單位: 金門海印寺
單位網址: 
E-mail: Km334703@yahoo.com.tw
諮詢專線: (082)334-703

景觀價值

已有8百年歷史的海印寺有金門第一名剎之稱,是金門地區的信仰中心之一,與太武山上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與軍事特色等元素,共同形塑出太武山作為金門重要精神象徵與文化景觀的價值所在。寺廟重建的歷史是金門歷經戰地歲月的縮影。「海山第一」石門關及後山「古石室」等宋明時期建築歷久仍存,深具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實屬海印寺之寶。

歷史沿革

金門海印寺又稱太武巖寺,位於太武山頂峰梅園後方,以石門關為山門,山上岩石長得如同印章篆刻,「海印」就成為當地人的稱呼,為太武山12奇之一。海印寺建於宋朝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1274年),根據明代盧若騰(公元1598年-1664年)的「太武寺碑記」記載,敘說神蹟顯現於太武山,鄉民因而奉祀當時泉州普遍信仰的通遠仙翁(宋朝初期人,人稱白鬚公,姓氏已不可考,又被稱為樂山王),後來,信眾在夜間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乃改奉祀觀音佛像,自此海印寺也就從道教廟宇變成一座主祀佛像的佛寺。海印寺歷經明萬曆8年(公元1580年)、萬曆28年(公元1600年)、永曆15年(公元1661年)等數次修整,至民國47年(公元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時,遭到嚴重損毀,現貌則為民國49年(公元1960年)之後重建,民國77年(公元1988年)寺外的「海山第一」石門關,公告為金門縣定古蹟,民國98年(公元2009年)再將海印寺的大雄寶殿登錄為歷史建物。

特色導覽

金門海印寺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7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海山第一」石門關

「海山第一」石門關 位於海印寺外左前方的石門關,為金門著名太武山12奇景之一,是一座石楣、石柱帶半圓拱,高度不到5公尺的小門,以石塊堆砌而成。石門關上並有晚明儒將盧若騰所題橫額「海山第一」4個字,根據「重建太武寺碑記」記載:「海上各島,浯洲最著,諸島名山,太武最著」。意思是海上各島嶼中,以金門島最有名,各島的名山中,以太武山著名。石門關性質早年可能為寺方的自衛設施,原來的石門關範圍、石牆規模,也較今日規模更大,現已成佛寺山門。

2古石室

位於海印寺大雄寶殿後山的古石室,為海印寺最古老的建築,是利用巨岩之石洞,略加修整而成,據推測應建於宋明時期,形制頗奇特,人工與自然相接合的古建築深具歷史價值。

3安心石

安心石 位置在大雄寶殿下方的安心石,原為海印寺建廟前廟地裡的一塊花崗岩巨石,相傳撫摸石頭,可獲得無上能量。在玻璃牆上並有註明祈福方式,以左手摸心、右手摸石,並默念佛號,即可讓心情平靜。

4安心石室

由安心石側面進入的安心石室,裡面展示許多海印寺相關文物,包括歷次整建所使用的建材、明代遺留下來的花崗岩,以及眾多佛教書畫。石室中最特別的是多尊年代已不可考的泥塑羅漢雕像,早年雕像全埋於地底,佛寺整修時雖重見天日,但多已呈現破碎狀態。後來經專家修補後放置在石室內,每尊雕像恢復歡喜自在的表情,面部、肢體線條表現栩栩如生,且衣飾塑形十分細膩精巧。

5大雄寶殿

海印寺後殿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部 海印寺後殿的大雄寶殿,約為公元1970年代重建,屋頂為歇山式,但前後屋坡有斷線,樣子有如重簷設計。頂層屋頂以硬山擱檁(一種建築工法,就是橫牆間距較小的坡屋面,把橫牆上部砌成三角形,直接把檁條支撐在三角形橫牆之上,可節省建築材料)承重牆,下層屋簷為鋼筋混凝土與傳統磉石建造。佛殿主祀釋迦牟尼佛,正面寬3間,殿內只有2根後金柱,前面設一門,與一般佛寺常見的大雄寶殿格局不同,且外牆體以石條砌成,呈現樸實美感。

6鐘鼓樓

鼓樓鐘樓

鐘鼓樓位於正殿前方左右,和多數寺廟鐘鼓樓與廟宇建築主體連結一起的較為不同,為民國57年(公元1968年)所增建的龍樓、鳳閣,其中鐘樓內的古銅鐘為清光緒24年(公元1898年)由一本禪師於日本募鑄而來。

7石像公園

石像公園放置32尊海印寺主祀的觀世音菩薩,佛像為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的32化身,各石像表現觀音菩薩隨眾生機緣而順應示現。

溫馨叮嚀

海印寺每月農曆17日消災祈福法會,自上午09:00至11:30,提供接駁車上下山,而春節期間則有新春搶頭香、敲響平安鐘、祈福卡書寫、消災光明燈與太歲燈等活動,活動期間提供齋飯。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