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前殿立面包含左、右山門,共使用12根柱子構成,中間共有11個門,又稱為「11開間」。中國古代建築以「間」(或稱開間)作為標準單位,又以奇(單)數為吉祥數字,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間」,而進入後建築的縱深房間數稱「進深」。整個行天宮的建築風格,是由精神導師玄空師父構思後,請示關聖帝君同意後開始監造。主建築採用閩南燕尾翹脊式,特色在於採用鋼筋混凝土材質,創造出有如傳統寺廟木造建築的品味。
于右任(公元1879年-1964年)是中華民國開國元老,曾經擔任監察院長長達34年,隨國民政府遷臺後年已古稀,行楷、草書造詣極高,雖然大門上方「行天宮」3個字只有短短20筆畫,但線條渾厚、筆勢有力,收筆不露鋒芒,是許多熱愛中國書法行家賞析重點。
臺北行天宮廟內穿著青衣(藍色修行服)効勞生,每天虔誠為行天宮信眾服務的畫面,成為行天宮在信眾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是行天宮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所穿著的青衣又稱為「道衣」,寓含「道心」的深義,服務的項目包括解籤、寫家運(替信眾的家族成員填寫要參加祭星補運的日子)和收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効勞生為民眾進行傳統宗教儀式「收驚」的畫面。收驚又稱「收嚇」,是華人民間療法中的一種心靈療癒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