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埔心羅厝天主堂

保存臺灣第一台羅馬字印刷機之印刷本的教堂
埔心羅厝天主堂
*
地 址: 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羅永路109號
經 緯 度: 120.51360,23.93782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開放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文物館預約參觀)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中教區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lotsu.church@yahoo.com.tw
諮詢專線: (04)829-2671

景觀價值

埔心羅厝天主堂是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自打狗(高雄古稱)進入臺灣後,向北傳教的中部首座天主堂,其後大臺北的天主教盛況,也是由此擴展到新北市蘆洲後,慢慢發展開來。建於日治時期明治、大正年間,外貌以清水紅磚牆面構成的原教堂之教室,門、窗扇周圍牆面均保存第二代教堂興建時期原有樣式,現規劃作為古文物室,保存創堂以來至今相關古文物,包括臺灣第一台羅馬字印刷機之印刷本、神父為即將臨終者傳輸聖事的「飛鴿傳袖(書)」、西班牙製的「天神鐘(三經鐘)」等,從建築到文物都深富歷史價值。

歷史沿革

埔心羅厝天主堂又名「羅厝耶穌聖名堂」,清朝同治8年(公元1869年),臺灣當時已經有傳教士受邀前往中部竹仔腳(今彰化竹子村,緊鄰羅厝村)佈道。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民涂心往來中南部經商,在高雄聆聽天主教神父講道深受感動,於是邀集親友敦請道明會吳萬福神父到中部傳道。次年,即有63位村民受洗,為臺灣中部天主教傳教開端。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大批美國瑪利諾會傳教士,從中國大陸撤退來此接手羅厝天主堂,道明會士則把重心遷往南部傳教。民國76年(公元1987年)以後改由本地神父接管,開始了新的階段。歷經地震及開教100周年改建,目前聖堂為第三代建築,屬於歐洲歌德拜占庭、文藝復興及羅馬式等綜合結構建築物,民國91年(公元2002年)建於日治時代清水紅磚牆面的古文物室,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特色導覽

埔心羅厝天主堂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4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聖堂混合多種建築風格

埔心羅厝天主堂 埔心羅厝天主堂第一代教堂為中式建築,是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聖堂,於清光緒3年(公元1877年)由吳萬福神父(Fr. Vincente Gomar, o.p.)以110元購現址建造,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原教堂因地震受損,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由馬守仁神父(Fr. Manuel Prat, o.p.)以福州杉及臺灣檜木重建第二代教堂。民國64年適逢天主教堂開教100週年慶,將老舊的教堂拆除更新,成為現今樣貌。整座教堂的外觀設計,屬歐洲歌德拜占庭、文藝復興、羅馬式等綜合風格建築物。

2古文物展覽室

以清水紅磚牆面構成的古文物室 埔心羅厝耶穌聖名堂古文物室據推測,應為日治時期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地震受損後,於第二代教堂時期所興建,外貌以清水紅磚牆面構成,視覺簡樸無華,門、窗扇周圍牆面紅磚疊砌外凸頗具古意。室內陳列創堂以來至今相關歷史文物,包括臺灣第一台羅馬字印刷機之印刷本、百年以上天神鐘、臨終會員證,羅馬字白話譜的歌經等。

3天神鐘

陳列於古文物室內的天神鐘 陳列於古文物室內的天神鐘,重約40公斤,由金、銀、銅、鐵、玉、鉎、鉛、錫等8種金屬、物質打造而成,又名「八寶大銅鐘」,是光緒8年(公元1882年)由西班牙神父自馬尼拉帶到臺灣羅厝。二次大戰末期物資缺乏,日本軍警全臺搜刮金屬銅器,還曾為了徵收羅厝天主堂天神鐘和村民起衝突。早年羅厝一帶農民少有時鐘,因此天神鐘的鐘聲就成了民眾作息指標。

4奉旨敬教石碑

羅厝天主堂早年正門上方有清光緒皇帝御賜「奉旨敬教」石碑一塊,凡官員經過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後來石碑失落,由林天德神父(公元1952年-)再題字一塊放置園區聖母像下,以為永久紀念。

溫馨叮嚀

古文物室內陳列天主教自清朝、日治時代、臺灣光復後到現今的文物,包括天神鐘、古地契、臨終會員證、羅馬拼音經書本等,參訪者需事先電話預約。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