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羅厝天主堂第一代教堂為中式建築,是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聖堂,於清光緒3年(公元1877年)由吳萬福神父(Fr. Vincente Gomar, o.p.)以110元購現址建造,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原教堂因地震受損,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由馬守仁神父(Fr. Manuel Prat, o.p.)以福州杉及臺灣檜木重建第二代教堂。民國64年適逢天主教堂開教100週年慶,將老舊的教堂拆除更新,成為現今樣貌。整座教堂的外觀設計,屬歐洲歌德拜占庭、文藝復興、羅馬式等綜合風格建築物。
埔心羅厝耶穌聖名堂古文物室據推測,應為日治時期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地震受損後,於第二代教堂時期所興建,外貌以清水紅磚牆面構成,視覺簡樸無華,門、窗扇周圍牆面紅磚疊砌外凸頗具古意。室內陳列創堂以來至今相關歷史文物,包括臺灣第一台羅馬字印刷機之印刷本、百年以上天神鐘、臨終會員證,羅馬字白話譜的歌經等。
陳列於古文物室內的天神鐘,重約40公斤,由金、銀、銅、鐵、玉、鉎、鉛、錫等8種金屬、物質打造而成,又名「八寶大銅鐘」,是光緒8年(公元1882年)由西班牙神父自馬尼拉帶到臺灣羅厝。二次大戰末期物資缺乏,日本軍警全臺搜刮金屬銅器,還曾為了徵收羅厝天主堂天神鐘和村民起衝突。早年羅厝一帶農民少有時鐘,因此天神鐘的鐘聲就成了民眾作息指標。
羅厝天主堂早年正門上方有清光緒皇帝御賜「奉旨敬教」石碑一塊,凡官員經過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後來石碑失落,由林天德神父(公元1952年-)再題字一塊放置園區聖母像下,以為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