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中柳原教會

全世界唯一具有鰲龍造型吐水簷口的教堂
臺中柳原教會
*
地 址: 臺中市中區興中街119號
經 緯 度: 120.68123,24.14609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柳原教會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liuyuan_tw@yahoo.com.tw
諮詢專線: (04)2222-2749

景觀價值

「柳原教會」是臺中市第1個教會,也是臺中地區現存唯一在臺灣光復前創建的教會。舊教堂為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巴西里卡」(Basilica) 構造型式,建築外觀則為仿羅馬建築與哥德式樣,強調採光與絕佳視線,是早期簡單基督教堂的最好範例。當年施工並融入部分漢文化建築特色,在時間和空間上結合的獨特性格,於現今教會中建築中獨一無二。後來耗資維修成為聚會空間,也是臺灣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典範。

歷史沿革

公元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派遣到遠東宣教的蘇格蘭人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公元1836年-1921年),自廈門抵達高雄旗津開始傳福音,1870年烏牛欄人(今埔里愛蘭)居民打獵受傷,經馬雅各醫生治癒,並將福音帶回,開啟長老教會在臺灣中部成立最早的大社教會機緣。因當時市區無教堂,信徒須步行數小時前往,1898年初梅監霧牧師(Rev. Campbell N. Moody,公元1865-1940年)委託信徒覓屋置堂,找到今柳原教會左前方小巷內土埆厝,命名東大墩佈道所,1915年再買下現址,依照蘇格蘭某長老教會建築圖興建,即現今柳原教會古蹟禮拜堂教會。民國54年(公元1965年)和89年(公元1998年)因教友人數增加,兩度興建新教堂,新設計統合新舊三個時期的建築空間,並耗資維修老教堂,成為聚會空間,是舊建築再利用的成功典範,並於民國91年由臺中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特色導覽

臺中柳原教會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4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教堂建築風格

柳原教會古蹟禮拜堂建築構造 柳原教會古蹟禮拜堂建築構造形式,屬早期基督時期「巴西里卡」(Basilica)形式發展而來的仿羅馬與哥德式樣混合式建築,其特性是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佳,為最早簡單的基督教堂最好範例。在外觀上,門道多用半圓法圈,窗口小且內部側壁深而向外開展,窗有單、雙、3孔,此處為3孔,且中孔較大,構柱粗短或以方形石代替柱頭。獨棟磚木單層建築附設夾層,外觀融合當時中西建築風格,陡峭斜屋頂有拉高禮拜堂效果,形成正立面山牆,尖端以十字架收頭,正面左右兩邊有拉丁十字架的浮雕壁飾。外牆以清水紅磚砌築,教堂入口由兩邊拾級而上轉入玄關的設計,也呈現小而美視覺效果。

2鰲龍造型吐水簷口

吉祥物鰲龍造型的吐水簷口 柳原教會古蹟禮拜堂正面上方出現中國傳統吉祥物鰲龍造型的吐水簷口,鰲龍為龍首魚身的造型,多半出現在中國寺廟、傳統建築的樑柱或屋脊上。運用在古蹟禮拜堂正面簷口極具巧思,是全臺僅見的教堂外觀裝飾設計方式,也是全世界罕見的基督教堂特色。

3內部阿里山杉木樑柱結構

內部結構以阿里山杉木作為樑柱與屋架 古蹟禮拜堂內部結構可看見以阿里山杉木作為樑柱與屋架,柳原教會為慶祝設教100周年時,重新整修拆換腐朽的樑板柱窗等,以鋼骨結構增建一回字型夾層,讓新舊結構體完全分離,也使內部使用空間多樣化。

4三聯式拱圈洞窗

拱圈洞窗 柳原教會建築構造形式,屬早期基督時期「巴西里卡」(Basilica)形式發展的仿羅馬建築式樣,入口處正立面的山墻上左右兩側,各開一個三聯式拱圈洞窗,富有造型美感與引進光線之實用功能,別具設計巧思。

溫馨叮嚀

古蹟禮拜堂及中台灣基督教文史館平日不開放參觀,只接受團體預約,並得申請配合導覽,參覽時間約一小時。每週日上午9:00〜10:20於新教堂二樓為臺語禮拜;10:30〜11:50於古蹟禮拜堂為華語禮拜。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