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台北清真寺

臺灣第一座清真寺
台北清真寺
*
地 址: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2段62號
經 緯 度: 121.53421,25.02794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
開放時間:
上午9時至下午8時(每週五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3時停止接待)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台北清真寺基金會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Taipeimosque@gmail.com
諮詢專線: (02)2321-9445

景觀價值

台北清真寺是臺灣第一座清真寺,創建以來始終是臺灣與穆斯林國家發展外交關係或進行文化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橋樑,每每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國王、總統與各界領袖來臺訪問時的重要行程。除了作為北臺灣穆斯林的主要禮拜場所,也是中國回教協會等宗教團體的所在地址,可說是臺灣穆斯林社群的信仰中心與行政中心。此外,台北清真寺也以其豐富的伊斯蘭元素,成為臺北地區民眾與各級學校認識伊斯蘭文化的參訪或校外教學重要管道。

歷史沿革

台北清真寺原址位於麗水街的日式房屋,民國40年代(公元1951年-1961年)因臺灣與中東邦交國往來需要,由當時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白崇禧將軍(公元1893年-1966年)、外交部長葉公超(1904年-1981年)提議,藉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及其他回教友邦與穆斯林的共同籌募興建清真寺,並委由知名建築師楊卓成(公元1914年-2006年)設計,參照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波斯等地伊斯蘭建築特色融合一體,包括圓頂、栱廊以及喚拜尖塔造型美輪美奐。民國49年(公元1960年)落成迄今,世界各國回教國王、總統與各界領袖來臺訪問時均經常蒞臨,是臺灣最具代表性與知名度的伊斯蘭建築,清真寺的圓頂與喚拜尖塔,也成為臺北市的地標之一,民國88年(公元1999年)公告為臺北市定古蹟。目前共有中國回教協會、財團法人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等單位在清真寺服務穆斯林,成為穆斯林社群的行政中心。

特色導覽

台北清真寺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6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清真寺建築特色

建物外觀圓頂、栱廊以及喚拜尖塔之造型 台北清真寺融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波斯清真寺建築特色,並參照伊斯蘭教法規定,建物外觀包括圓頂、栱廊以及喚拜尖塔之造型,在建築內容則包含入口門廳、禮拜大殿、兩翼迴廊、辦公室、圖書室、洗淨水房及庭園、圍籬等。建物主結構為鋼筋水泥,拱門門楣與外牆有馬賽克圖案裝飾,主建物左右兩側高聳的邦克樓(喚拜塔樓),外型優美樸實,也是台北清真寺的特色。建築設計是出於已故的知名建築師楊卓成,擅長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表現中國北方宮殿建築的特色,其歷久不衰的建築作品,還包括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臺北圓山大飯店和先總統蔣公的慈湖陵寢。

2禮拜大殿

台北清真寺內部禮拜大殿及拱門

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跨距空間室內高達15公尺,跨距也達15公尺,因中央無任何樑柱支撐,視覺非常壯觀。伊斯蘭教建築不使用動物圖騰,多運用文字、植物或幾何紋樣作為裝飾藝術,讓建築凸顯高雅清靜之姿。大殿內鋪設友邦國王贈送之手工波斯羊毛地毯與懸掛宮廷吊燈,其中有些宮廷吊燈等古物已由清真寺收藏保存。大殿中央遠方的拱門,則是指示禮拜方向的「馬蹄形拱龕」。

3喚拜尖塔

喚拜尖塔外觀 又稱為宣禮塔、邦克樓,每座清真寺至少都會有一座喚拜塔,其主要功用在於提醒穆斯林放下手邊的工作準備朝拜,早期無廣播設備,因此需建高塔以方便喚拜聲遠播。台北清真寺喚拜尖塔共有2座,以鋼筋混凝土建成,高度約20餘公尺,成為臺北市著名地標之一。

4外牆馬賽克圖案裝飾

外觀大量馬賽克磁磚拼貼裝飾 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建築裝飾多使用文字、植物或幾何圖形,因此台北清真寺外牆、拱門門楣等處,均使用大量的馬賽克磁磚拼貼裝飾,讓清真寺更添高雅質感。

5馬蹄形拱

走廊的馬蹄形拱 世界各地清真寺建築大多都有馬蹄形拱的建築設計,其源自公元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崛起,征服君士坦丁堡並改名為伊斯坦堡後,鄂圖曼建築開始受到歐洲文明的拜占庭建築(Byzantine architecture)影響,並融入鄂圖曼人既有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加入伊斯蘭書法、植物花紋及拱頂、高塔等等建築設計,台北清真寺的馬蹄形拱出現在入口門廊、兩側走廊和禮拜大殿,是清真寺建築特色之一。

6開齋節

穆斯林參加大會禮 台北清真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開齋節,是齋月結束後的節日,穆斯林為敬畏真主和服從真主命令而守齋戒,開齋節的最核心的慶祝儀式是全體穆斯林參加大會禮,以最大集體的方式虔誠崇拜真主。

溫馨叮嚀

星期五為固定的主麻日,每年兩會禮:開齋節、忠孝節。伊斯蘭曆為陰曆,曆法中訂定的節日日期時間等,都靠觀察月亮而定。台北清真寺禁菸、不可帶寵物、不可大聲說話、手機禁音、女性不可穿著暴露。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