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霄神社由休憩所、社務所、第一鳥居(鳥居為日本神社入口)、手水舍、參道及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放置祭品的幣殿、本殿等建築群所組成。本殿周圍有玉垣圍繞,與幣殿、拜殿皆為神明造(日本明治時期以來流行的古代殿宇建築樣式)式樣,而目前本殿與幣殿被拆毀,只存基座。現存的拜殿戰後被修改成閩南式燕翹脊屋頂,拜殿前參道兩側有日式石燈籠,部分是當年的舊物、部分是殘存的基座加上重鑄的石燈籠,雖然石燈籠與鳥居石柱上的「昭和」字樣已被去除,但仍呈現日本神社氛圍。
通霄神社的主體建築中,僅剩拜殿較為完整,戰後改建為「通霄忠烈祠」,並維持祭祀的空間機能,除了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和先烈義士,拜殿四周加砌磚牆、開窗,原來木桁樑(承受拉力或壓力的結構)屋,改成中國傳統閩南式的燕翹脊屋頂,屋脊中央且加裝國民黨徽,凸顯當年黨國意識型態,也形成兼具中式與日式建築風格的日本神社。
日本的鳥居,類似中國古代的坊門,常設立在神社參拜道路口,具引導功能,也是劃分俗界與聖域的象徵。通霄神社第一、第二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即兩根圓柱上承載圓形的笠木,是臺灣最常見的鳥居型式。
位於通霄神社後方山上有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紀念公元1904年發生日俄戰爭,當時俄國戰局居劣勢,俄國沙皇急令波羅的海艦隊馳援太平洋艦隊,後來艦隊被日本殲滅於對馬海峽,大正年間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日露,即「日俄」之意,紀念碑的造型如一門船艦巨砲,砲口朝天,一旁有鐵鑄船錨,頗富海軍味道,民國34年(公元1945年)後改為「臺灣光復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