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火旁)龍科儀一共分成6階段,整個過程須從農曆年前的「糊龍」、農曆元月9日玉皇上帝壽誕日當天的「祥龍點睛」,到元宵節當天開始的「迎龍」、「跈龍」、「(火旁)龍」,「化龍返天」後才圓滿完成。
在農曆過年前,由龍主取竹材製龍,龍身骨架為了讓舞龍可以節省人力和體力,多使用苗栗當地盛產質地輕盈、韌性佳的桂竹。龍的種類共分金、銀、藍、綠、紅等5大顏色類別,分別代表五行(大自然5種基本組成物質),龍頭尺寸較一般舞龍更大,龍尾則向上捲起,向左上捲起為公龍、向右上捲起為母龍,以表示「左尊右卑」的早期傳統。龍身節數採單數,並以9、11、15節較多。
客人族群將龍的神格定位在人與神之間,因此祥龍點睛、邀請神龍來凡間作客,需祈求神明賜降神靈瑞氣於龍身,藉神龍遶境消災解厄護佑蒼生,因此儀式為每年農曆正月9日玉皇上帝壽誕日當天上午,在(火旁)龍主場地玉清宮舉行。
客家人對元宵節「迎龍」有兩層意義,一為歡迎「神龍」登門,二為「舞龍」歡慶年節。客家人相信神龍登門等同於神明造訪,能帶來好運。
就是跟著龍走,相傳可以帶來平安吉祥,每年跈龍隊伍陣容龐大,重現早期客家人跈龍遊大街景象。
客家族群的(火旁)龍和一般傳統廟會競技型的舞龍動作有所差異,除了重視龍身行進時腳步的細膩動作,因早期苗栗市區街道空間狹小,周圍多為人群及鞭炮,當民眾使用大量鞭炮炸龍時,舞龍者還須隨時跑動閃躲,因此舞龍動作,會增加許多穿繞、迴轉和伸縮技巧,與人潮投擲鞭炮的炸龍動作,形成獨特的(火旁)龍畫面。
(火旁)龍活動結束後,因神龍都開過光(即代表神祇之神像、吉祥物等賦予靈氣之意),故須將神龍燒化,讓龍神重返天上,龍隊火化謝神,其意功德圓滿送龍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