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內的軟身媽祖神像,歷史比白沙屯拱天宮更為悠久,拱天宮建廟後,軟身媽祖更集開基媽、鎮殿媽及進香媽於一身,本地人暱稱為「大媽」。神像樣貌垂簾歛眉、柔和面容,根據鹿港薪傳獎雕刻大師吳清波(公元1931年-2012年)鑑定,神像可能來自官方或唐山名家所奉祀。每年「大媽」北港進香期間,則由「黑面二媽」與「粉面三媽」鎮殿。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為全臺各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徒步距離最遠的行程,自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出發至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來回約400公里。進香遶境特色是只有「起駕日」、「刈火日」與「回宮日」事先知道,每年天數和路線皆不固定,全憑媽祖於每年農曆12月15日中午13時由值年爐主擲筊請示媽祖旨意。整個活動過程包括:筊筶擇日、放頭旗、登轎、出發到北港、進火、回宮、開爐,是臺灣最特殊的進香隊伍。
進香前3天由拱天宮主委與值年爐主執旗,向媽祖行禮祭拜後,固定於廟前龍柱上,意在昭告四方白沙屯媽祖年度進香拉開序幕。頭旗兼具指揮進香隊伍及無形的兵馬、除煞、開路等功能,執旗者均為男性,兵器配置方天畫戟,以強調其陽剛特質。
啟駕儀式開始時,媽祖登轎安座,行轎到前庭等待後龍鎮南港地區的「山邊媽祖」前來會合,共乘神轎一起到北港進香。
為進香活動最重要儀式 由朝天宮住持法師以朝天宮內終年不滅的光明燈引燃金紙到「萬年香火」爐中,誦念經文祈求聖母庇佑植福,再以火勺掏引聖火到白沙屯的「火缸」中送入「香擔」(裝載火缸之工具,由值年副爐主遴選男性信徒肩負平安攜回香火的任務)、貼上封條後,一路引回白沙屯、不得熄滅,以象徵媽祖萬年香火流傳不絕、法脈相傳之意。
回宮安座後媽祖與火缸被送進正殿神龕內,薰染萬年香火的靈氣,待12天後才開爐。此時香丁腳會持香旗稟明參與進香活動,向媽祖祈福,廟方人員則取出火缸,將取回的香火添加於廟中香爐內,完成開爐儀式。
白沙屯媽祖進香和其他進香活動最大的差異,就是路線是由媽祖透過神轎的力量傳導擇定路線,因此沒有固定路線、沒有行程表,也沒有固定的歇息停駕地點。特別是每當到達重要叉路口,神轎常有停頓「行轎」(就是產生自然的上下或前後擺動、頓促等)動作,會自行引導轎夫前進,有時過橋、甚至行小路,2001年進香時媽祖還帶領信徒們徒步涉水跨越濁水溪傳為美談。
臺灣媽祖進香活動由來已久,白沙屯媽祖隨香的信眾也愈來愈多,自清朝開始隨行信眾稱為「香丁腳」,意思為派遣家中「壯丁」,揹著一付裝有香旗、金紙、草鞋、乾糧、雨傘和簡便衣物的網袋,日夜跟隨神轎行走,也輪流為媽祖抬轎。全程徒步進香的磨練,對年輕的香丁腳而言,宛如一場成年禮,對廣大媽祖信眾而言,則是體力與信仰的苦修考驗,每年信眾自動自發隨媽祖爬山涉水不辭辛勞,信仰精神令人動容。
早期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因香丁腳人數少,途中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共同幫忙抬轎,無民間儀式對女性的忌諱,後來演變為在適當的路段,不論男女甚至外國人,無種族、性別之分,都可以替媽祖抬轎效勞,成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另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