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臺灣最大的客家族群信仰中心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
地 址: 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義民路3段360號
經 緯 度: 121.03627,24.84335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
開放時間:
全天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亭
單位網址: 
E-mail: HsinPu.YiMinjosshouse@gmail.com
諮詢專線: (03)588-2238

景觀價值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義民廟,為臺灣義民信仰的重鎮,隨著臺灣光復(公元1945年)後北部客家人再次向外縣市移民,也將義民信仰分香各地,全臺許多義民廟皆以褒忠亭義民廟為本山。其聯庄(清朝時期聯合幾個村庄共同管理治安的制度)信仰規模全臺首屈一指,廟內匾額之多更是一大特色,特別是清代敕賜的「褒忠」,和日治時期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匾額皆為廟內重要文物。

歷史沿革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是北臺灣客家族群共同的信仰中心,源自清乾隆51年(公元1786年),朝廷取締天地會(反抗組織),林爽文(公元1756年-1788年)號召民眾對抗,北路部隊攻下了淡水後挺進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地區),為保衛家鄉,當地仕紳林先坤(公元1725年-1806年)組織義民部隊協助官兵平亂,征戰中200餘人不幸犧牲。事變平定後,義民的骨骸埋葬於此,俗稱大塚。清乾隆皇帝嘉勉在事變中出錢出力的義民,賜匾「褒忠」,地方仕紳倡議建廟祭祀,乾隆53年(公元1786年)冬季奠基,兩年後竣工落成。道光15年(公元1835年)義民廟祭祀負責人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規約,建立起桃竹地區客家人共同參與祭典活動的風範,民國95年(公元2006年)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特色導覽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4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褒忠亭牌樓

褒忠亭牌樓 從新埔褒忠派出所前拾級而上,色彩豔麗宏偉的「褒忠亭」牌樓上,有「成仁」、「取義」題字外,牌樓面的門楣上方為五彎連枋斗栱組,斗的造型為圓形,層層相疊,增加牌樓面的立體感與華麗感。門前兩側的石獅為早期作品,為青斗石所雕,左側為雄獅,右側為雌獅,獅子體型合度,雕刻線條圓潤,堪為佳作。

2大塚、副塚

「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墓」大塚 位於廟後方有兩座寬闊、長滿綠草的義民塚。其一為乾隆51年(公元1784年)立、日治時期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夏月重修的「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墓」大塚。埋在此處為參加林爽文事變之戰鬥而犧牲的客家人。清廷有感於義民部隊協助平亂之功,頒聖旨敕賜御頒「褒忠」匾褒揚,當時領袖林先坤恭迎敕旨後,將義民的骨骸葬在一起,永垂紀念。另一旁鏤刻「地靈人傑」的塚,當地人稱之為副塚,則是安葬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協助平定戴潮春事變的義民骨骸。

3「褒忠」及「盡忠報國」匾額

「褒忠」匾額 清朝乾隆皇帝因念及協助官府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的臺灣義民,親自御筆書寫「褒忠」和「旌義」兩塊 匾額,分別賜給新竹客家義民及諸羅(嘉義古地名)閩南義民,其中「褒忠」匾額高掛於義民廟正殿上,從此「褒忠」所代表的忠義精神,成為客家族群的寫照,匾額也成為義民廟的金字招牌。另一塊重要文物「盡忠報國」匾額,則為日治時期昭和12年(公元1937年)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原台灣總督小林躋造(公元1877-1962年)實施一鄉鎮僅留一寺廟政策,褒忠廟在被廢之列,引發民眾恐慌,後來新接任台灣總督長谷川清(公元1883年-1970年)特頒「盡忠報國」匾,以安撫民情。

4義民文化祭

義民文化祭典 每年農曆7月褒忠亭的義民文化祭典,是義民爺信仰一年一度大事,源自清朝乾隆55年(公元1788年)廟宇落成後的聯庄祭典,初期由林先坤等4姓首事輪流祭祀,道光15年(公元1835年)首事廣邀新竹、桃園等信眾共襄盛舉,祭祀圈隨之擴大至13庄,輪祀制度為每年一輪,同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規約,民國65年(公元1976年)祭祀圈更達到15大庄的空前規模,褒忠亭義民廟也成為臺灣最大的客家信仰中心。

溫馨叮嚀

每年農曆7月20日的義民文化祭,是客家族群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廟埕廣場有信眾虔誠祭祀的供品,也有熱鬧的慶典活動。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