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崁五福宮的鎮廟之寶,是道光3年(公元1823年)舉行祈安建醮所留下之天爐(石香爐),上面刻有「道光參年冬,南崁暨各莊,元帥廟,祈安建醮,捐緣眾子弟同立」文字,至今已近200年歷史。這座天爐與一般傳統香爐設計不同,上方為八角型修飾,刻以花卉鳥獸,下方為立柱,直徑57公分、高度80公分,重約達120公斤。因當地民眾深信摸天爐可以帶來好運,許多前往拜拜的信眾,都會雙手順時針繞摸3圈許願祈求。早年這座天爐因廟宇改建放置倉庫收藏,被耆老發現後改移至大殿前展示。
南崁五福宮後殿有使者公蛇洞,也是臺灣唯一在廟內飼養錦蛇的寺廟,相傳早年五福宮所在的營盤坑附近皆是大榕樹,神蛇日出夜歸以茅草廟為家,被視為神明的使者。神蛇雖不傷人,為避免驚擾香客,民國66年(公元1977年),廟方重建後殿時,也興建使者公蛇洞,而餵食使者公的雞蛋由信徒奉獻。
南崁五福宮內傳統建築藝術裝飾,除了廖石城、徐清、黃龜理(公元1903年-1995年)的木雕,廟內交趾陶作品吸引行家目光,位於正殿左右龍虎壁堵,為日治時期大正14年(公元1925年),出自泉州籍交趾陶大師蘇陽水(公元1894年-1961年)之手,為目前蘇陽水留在臺灣的少數作品之一,不僅是五福宮鎮廟寶物之一,也是臺灣之寶。
南崁五福宮同治5年(公元1866年)增建聖蹟亭,供焚化字紙、祭文、祭器等,原本位於牌樓旁,為避免來往車輛撞損,民國94年(公元2005年)遷移至廟左側金爐旁公園內。紅磚建造兩層亭身,每層翼角均有龍鳳吉獸裝飾,上面有「聖蹟」二字,旁邊立有一石碑記載此事和詳列各界捐款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