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鼎盛的蓮座山觀音寺建築設計成「一條龍」建築,主要是因受限於蓮座山小丘陵上地形縱深不足,故只能做橫向發展。日治時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廟宇規模改成五門單殿式,但仍只維持一進(一條龍),廟內部分構件移轉位置外,正殿屋頂也改為「三川」,讓觀音寺由簡樸的小型廟宇,變為九開間「五門」式的中型廟宇。
觀音寺一條龍的建築,和前方的拜亭構成臺灣罕見的「一進式廟宇三川殿前築軒」的形制和格局。歇山重簷式(即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的建築方法,以象徵尊貴)的拜亭,一般信眾均敬稱為「觀音亭」,原建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公元1904年),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將舊有四角拜亭改為八柱式歇山重簷。拜亭前端兩側各置一隻石獅,彩繪優美具有高度裝飾性,古意盎然的仙人吊筒也是日治昭和時期重修時的作品。
佛寺前拜亭上方,有一罕見的「鬥八藻井」,其作法是在正方形的壽樑上搭放8角形枋材,先用24組斗栱層層內挑(由內向上延伸),3挑後轉成16組斗栱,再3挑後到網心,最後以八卦符做中心收頭,斗栱均勻分布在樑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簷。特別是下層第二挑8個轉角,使用「回頭看」的螭虎栱,是清光緒年間以後被漳州派木匠常用於栱頭的作法。
蓮座山觀音寺右側10餘公尺處的敬聖亭,初建造年代已不可考,相傳應約等同於觀音寺建廟時間,後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公元1936年)重修,約與中壢市區仁海宮旁聖蹟亭重修時間接近,兩者卻分別呈現一中、一西的迴異風格。亭身大致保持完整,設計結構為中空的方柱型,上中下共3層,以紅磚砌成,高度約5公尺。亭頂設計採歇山重簷式,最上方有橫批「奎星樓」,供奉中國古代掌管文書、考試之運的文昌帝君,並塑有讀書士子守護神「魁星」神像在內;亭身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並雕塑風鳥、蓮花,兩旁有對聯「奎垣呈士氣、星斗射文光」。中層爐口上書寫「敬聖亭」3字,主要為古人用來焚燒字紙之用,基台砌有八卦欄杆。
置於蓮座山觀音寺入口石階旁的咸豐年間古獅,造型古樸、雕琢有力,是日治時期重建時移至此處迎接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