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齋明寺原為單進兩護龍(ㄇ字型)的三合院廟宇建築,後再增建為單進四護龍形式,東西兩廂房前有日式石燈,右為日本昭和時代所建。大殿呈現傳統閩南式的風貌,裝飾手法和棟樑架構,深具藝術價值。正身和兩廂護龍形成三合院形式,全部由榫節接合而成,展現中國式木造建築獨特之美。
正殿前神桌是臺灣著名木雕大師黃龜理(公元1903年-1995年)少見的親手木雕神桌作品,由整塊黃楊木立體雕刻而成,正面刻有唐朝「唐明皇夜遊廣寒宮」的故事,裡面人物雕工細膩、栩栩如生,是齋明寺內重要古物之一。
敬字亭約建於清同治5年(公元1866年),為桃園市現存最古老作品,建材取自附近砂岩雕刻而成,亭身建築分3層,由石條砌成,頂層為祭祀空間,亭頂塑為葫蘆形狀,奉祀造字先師倉頡牌位,頂層與中層皆有對聯,中層為焚字紙空間,底層為通風與收藏字紙處,比例勻稱,保存完整,被視為珍貴文化遺產。
《磧砂藏經》全名為《宋磧砂延聖寺刻本藏經》,此為宋元時期3代聖尼相繼斷臂化緣勸募,歷時91年方竣工之木刻版本,是聞名中外的佛教諸藏彙編,開雕於大陸蘇州的磧砂延聖寺而命名。《磧砂藏經》雕版刻印工作,歷經宋元兩朝,共收錄佛教典籍1,532部,共計6,362卷。這部古版大藏經,曾在民國20年(公元1931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重新影印500套,當時齋明寺住持江普乾(生卒年不詳)在該藏出版之後,自大陸請回一套,為臺灣佛教界擁有中國古版藏經的開端。
大東亞戰爭時期日本人推行皇民化運動,有計畫消滅臺灣固有宗教,齋明寺因本身為佛教曹洞宗,認日本越前永平寺為宗主,以避免被徵收拆除,佛像坐向之左為日本曹洞宗福井縣永平寺寺紋(又名久我龍膽紋),右為日本曹洞宗橫濱市總持寺寺紋(又名五七桐紋),見證日本統治臺灣過往歷史。
為符合法鼓山的宗風,大溪齋明寺增建的禪堂、寮舍及齋堂,為融合新與舊的「減法」建築,由設計師孫德鴻發揮宛如「修行」的想法,盡力將許多原有的設計概念去除,包括造型、高度、色彩等,透過外牆為清水混凝土的表現,呈顯宗教建築的寧靜氛圍,保持素樸的面目,最後脫穎而出榮獲2012臺灣建築獎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