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桃園原民部落基國派老教堂

臺灣最美麗的石頭教堂
桃園原民部落基國派老教堂
*
地 址: 桃園市復興區三民村18鄰96-3號
經 緯 度: 121.34763,24.84014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惟古蹟無導覽
開放時間:
上午6時至下午6時
主辦單位: 復興鄉基國派教堂
單位網址: 
E-mail: 
諮詢專線: (03)382-6218

景觀價值

基國派老教堂是桃園市復興、大溪交界大窩地區泰雅族部落的信仰中心,為原住民文化與基督教信仰結合的歷史建築。儘管建造當時受限於資源與技術,主事者卻能就地取材,利用石材本身的特性及手鑿切割後以互拱力學堆砌的工法,創新發展出獨特的教堂建築造型,展現工藝美學上的成就。入口採方、圓兩層交疊的形式,表達「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斜頂立面採弧線表現「雲端」意象,造型兼具藝術美感與宗教內涵,為臺灣本土獨有的文化資產。

歷史沿革

基國派教堂原為桃園市復興區三民教會原本使用的老教堂,日治時期日本幾乎控制了整個原住民的基督信仰,三民村無基督徒,直到戰後(公元1945年)才由外籍宣教師穆克里(Clare Elliot McGill,泰雅族名Watan Magin,公元1919年-1996年)、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Dickson,公元1900年-1967年)及本地傳教師陳忠輝牧師(泰雅族名吼臘.帖木,公元1927年-2004年)傳福音,並在民國40年(公元1951年)成立三民長老教會支會。早年聚會為借用信徒住家,後來決定興建用石塊互頂拱型力學原理建教堂,並於民國52年(公元1963年)由黃榮泉牧師(泰雅族名Masa Tohui,1932年-)設計建造,除石塊材料是由當地原住民教友揹負上山,並聘請臺北市打石師傅前來切割建造,建造經費部分還來自當時臺北美軍禮拜堂青年的奉獻。後來教堂屋頂年久失修,教會聚會搬至新堂,老教堂於民國93年(公元2004年)列為桃園市歷史建築。

特色導覽

桃園原民部落基國派老教堂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4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象徵「通往天堂之鑰」的教堂入口

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是由黃榮泉牧師所設計建造,其依據概念主要來自西方教堂原型,但因受限於經驗與技術和經費等諸多條件限制下,無法進行多樣的教堂外觀裝飾元素,僅能利用材料本身石材的古樸質感,以及牆面的線條變化呈現美學內涵。入口採方、圓兩層交疊的形式,表達「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意即進入基國派老教堂的教友,來此能聽到上帝的福音,進入天堂之門。而斜頂的立面則採用弧線表現柔美之感,也暗喻基國派老教堂是位於雲端的天堂之意,遠望宛如一艘停靠在山丘上的挪亞方舟。

2教堂十字架

教堂屋頂上的十字架 教堂屋頂上的十字架是由黃榮泉牧師親手打造,考量石材易碎的特性,為了做出細工曲弧,選擇鋼筋混凝土,讓教堂的造型在古樸、厚實之外,也增加了細膩、優美的變化。

3雙層石牆

當年建造教堂時因使用手鑿石塊,每塊厚度和規格大小不一,為克服困難,黃榮泉設計成雙層石壁,兩層之間以水泥或鋼筋補強,不僅增加結構強度更為耐用,也增加美觀

4石塊打造的鑿痕

石頭上獨一無二的鑿痕 泰雅族傳統建築以竹子和木頭為材料,基國派老教堂誕生前,原址也曾建造以竹子為材料的聖堂,但沒幾年便不堪使用,因此黃榮泉牧師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提議下,產生石頭興建教堂的概念。最難能可貴的是建造過程中,泰雅族人發揮團結合作的傳統精神,堆砌建造的每一塊石頭和每一包砂石,都是當地泰雅族人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依照家戶分工方式,走過羊腸小徑,自鄰近地區揹負過來,細看每一個石頭上面都有獨一無二的鑿痕。

溫馨叮嚀

目前基國派老教堂內部並未對外開放,但古樸外觀吸引許多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建議上午時間前來可避開相機逆光問題。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