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海城隍廟為街屋式建築,棟架結構為「擱檁式」(就是直接將桁木置於山牆上),殿內沒有任何一根柱子,因結構單純,裝飾以楹上彩繪為主。拜殿後段的壽樑,正面彩繪分3段,中間為「僧俗問答」兩旁為「秋菊」、「清荷」,正殿2支大楣正面彩繪也分3段,前方大楣主題「孔項問答」,左右為「南極星輝」、「麻姑獻壽」均為臺南府城已故名彩繪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1995年)弟子蔡龍進(公元1948年-)之作,而神龕上大楣上的「富貴壽考」和左右「荷」、「梅」則為潘麗水之子潘岳雄(公元1943- ) 作品。
台北霞海城隍廟因空間狹小,裝飾藝術集中在殿內牆面和拜殿山牆墀頭(山牆靠近屋簷口,屋腳成斜面的部份)及廊牆。民國85年(公元1994年)整修時大量使用交趾陶裝飾,其中拜殿山牆墀頭上左右分別為「南極星輝」,「麻姑獻壽」,做工精細維妙維肖,左廂護室山牆上則有「迎城隍」交趾陶裝飾,長條幅形身堵上也以主題「八仙」的交趾陶表現。
霞海城隍廟拜殿內部兩側牆面,以及緊鄰神龕左右兩側,各有裝飾的水墨人物壁畫,拜殿主題為「其壽無極」、「招財進寶」,神龕左右為「群仙宴會」,和「竹林七賢」,均為臺南府城名畫師陳玉峰(公元1900年-1964年)之子陳壽彝(公元1934年-2012年)遺作,作品深具傳統水墨人物的風格,線條簡潔有力、構圖優美,表現出名師深厚彩繪功力。
霞海城隍廟最精彩的剪黏作品位於拜殿內部兩側牆面,上方各有1座水車堵,是日治時期重修時作品,主題為三國演義與中國古代封神榜的故事,作品雖已燻黑但仍保存完整。拜殿後段牆上左右的剪黏壁堵分別為「祈求」、「吉慶」,出自日治時期著名匠師陳天乞(公元1906年-1990年)遺作,作品做工精細,人物姿態傳神。
正殿牆壁左右兩側的大型泥塑壁堵裝飾,左邊為龍堵,右邊為虎堵,為日治時期重修時藝師陳天乞留下之作品,構圖、神韻十分生動,堵面背景以黑色作底,近年重修時重新施以彩繪,以增加立體感,讓龍、虎更顯威武之姿。
霞海城隍廟拜殿前檐牆開三川門,門扇上的彩繪中門為「秦叔寶、尉遲恭」,作為門戶的守護神,身著武將鎧甲,腰間配弓箭,神態不怒而威、繪工精細十分傳神,為彩繪藝師潘岳雄的作品。
台北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五月十三迎城隍迎神賽會活動,起源自清光緒5年(公元1879年),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動,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慶典規模龐大,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之說。整個流程包括放軍、祝壽、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依序舉行,七爺、八爺、文武判官等神將出巡氣勢懾人,因而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美譽,現已被登錄為臺北市民俗活動。
早期大稻埕為臺北最重要經濟發展商圈之一,風月場所因應而生,婦女信眾常至城隍廟祈求城隍夫人以女人疼惜女人的心,保佑家庭和樂,每當有婦女得願即敬獻神尊繡花鞋表示謝忱,後來發展為每年農曆9月4日城隍夫人的聖誕,信眾帶著鞋子和蛋糕來幫城隍夫人祝壽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