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堂建築形式為仿哥德(Gothic)式的風格,建築本身採唭哩石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搭配出「紅白相間」效果,外觀風格近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鄉村小教堂形式,樸實精美。偏於教堂側邊的鐘樓四角有浮壁,是禮拜堂的的醒目標誌,禮拜堂上方的尖聳屋頂,形成正面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整個建築體中使用形狀尺寸不一的金屬製窗扇,搭配各種文樣的型板玻璃、春霞玻璃,建築設計成熟,是臺灣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築中的佳作。
出現在濟南教會禮拜堂內、外的四葉飾,據說分別代表了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的意義。
禮拜堂室內以白、粉紫色調為主,講台僅放置講台座和桌椅,上端以三個連續尖拱做聖壇裝飾,中央放置十字架,尖拱上方裝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焚而不毀」的標誌。禮拜堂內部的鋼骨屋架,將屋架結構露出,以鑲空方式減少屋架厚重感,並增加禮拜堂的高聳感覺。
在基督徒傳了兩千年的神蹟「五餅二魚」,在教堂兩側均有裝飾。
以石材堆砌的百葉窗裝飾於鐘樓之上,其實百葉窗不具通風功能,僅是當時為修飾鐘樓立面和諧所作的變化。
完工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公元1916年)的禮拜堂,內部仍保留了當年完成的一小塊銅製日文「竣工紀念碑」,鑲崁在入口右側牆面。內文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祂的愛帶給眾人得救。」
日治時期建築物常用的材料之一,用途為覆蓋在屋頂防水之用,現在已經無製作匠師,也已停產,目前全臺使用魚鱗瓦的教堂,僅有濟南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