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全臺僅存使用魚鱗瓦的教堂
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
地 址: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經 緯 度: 121.51941,25.04348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團體參觀歡迎事先預約,可安排專人導覽)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2時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台北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諮詢專線: (02) 2321-7391

景觀價值

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當年為日本人與富商巨賈的專屬教會,禮拜堂在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間接協助下,由日治時期總督府營繕課知名建築師井手薰參與建築與設計,也是井手薰在臺灣第一件建築作品。具有邊塔的禮拜堂為仿歌德式風格,採雕工精緻的唭哩石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搭配紅白相間效果,是日治時期大正年間臺灣的紅磚特色建築之一,也是臺北地區現存的早期基督教建築,和全臺僅存使用魚鱗銅瓦的教堂。

歷史沿革

甲午戰爭後(公元1894年)日本基督教以不分教派的「基督信徒一致會」派河合龜輔(公元1867年-1933年)牧師,於公元1896年來到臺北宣教,同年9月得到基督徒富商李春生(公元1838年-1924年)與馬偕(公元1844年-1901年)博士協助,在現今西門町漢中街開始有固定聚會所。同年11月日本基督教會大會派遣傳道局長大儀見元一郎(公元1845年-1941年)來臺視察,決定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此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濟南教會前身。明治、大正時期教會發展快速,濟南教會禮拜堂得到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公元1852年-1906年)間接協助,由日治時期總督府營繕課知名建築師井手薰(公元1879年-1944年)參與建築與設計,於年大正5年(公元1916年) 竣工完成具有邊塔的哥德式禮拜堂,民國87年(公元1998年)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特色導覽

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7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仿哥德式的建築風格

教堂側邊的鐘樓 禮拜堂建築形式為仿哥德(Gothic)式的風格,建築本身採唭哩石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搭配出「紅白相間」效果,外觀風格近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鄉村小教堂形式,樸實精美。偏於教堂側邊的鐘樓四角有浮壁,是禮拜堂的的醒目標誌,禮拜堂上方的尖聳屋頂,形成正面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整個建築體中使用形狀尺寸不一的金屬製窗扇,搭配各種文樣的型板玻璃、春霞玻璃,建築設計成熟,是臺灣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築中的佳作。

2四葉飾

濟南教會禮拜堂外的四葉飾 出現在濟南教會禮拜堂內、外的四葉飾,據說分別代表了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的意義。

3白、粉紫色系禮拜堂

高聳的禮拜堂室內 禮拜堂室內以白、粉紫色調為主,講台僅放置講台座和桌椅,上端以三個連續尖拱做聖壇裝飾,中央放置十字架,尖拱上方裝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焚而不毀」的標誌。禮拜堂內部的鋼骨屋架,將屋架結構露出,以鑲空方式減少屋架厚重感,並增加禮拜堂的高聳感覺。

4五餅二魚裝飾

室內窗下的「五餅二魚」裝飾 在基督徒傳了兩千年的神蹟「五餅二魚」,在教堂兩側均有裝飾。

5石材百葉窗

裝飾於鐘樓上的百葉窗 以石材堆砌的百葉窗裝飾於鐘樓之上,其實百葉窗不具通風功能,僅是當時為修飾鐘樓立面和諧所作的變化。

6禮拜堂竣工紀念碑

銅製日文「竣工紀念碑」 完工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公元1916年)的禮拜堂,內部仍保留了當年完成的一小塊銅製日文「竣工紀念碑」,鑲崁在入口右側牆面。內文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祂的愛帶給眾人得救。」

7魚鱗瓦

日治時期建築物常用的材料之一,用途為覆蓋在屋頂防水之用,現在已經無製作匠師,也已停產,目前全臺使用魚鱗瓦的教堂,僅有濟南教會。

溫馨叮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每週二至週五上午10:00至下午2:00開放參觀,並設有專業導覽人員,另外團體參訪請事先預約。教堂禮拜時間為:週日上午9:00至10:30。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