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以來,烈嶼居民奉祀保生大帝神尊,雖然有廟,仍採特殊的輪值制,由全島各村落分成八股輪流當爐主,每一年由一股輪流當爐主,因此保生大帝也有「八保老大」之稱。清朝時期因荷蘭人燒毀大道公廟,後來居民再分成西方、青岐、上庫、上林等「四甲」輪祀而無主廟,輪到爐主者迎請保生大帝神像回到該鄉里坐鎮供奉,各甲內再依村莊大小輪流奉祀,是烈嶼歷史最久、也最熱鬧的廟會活動。請大道公的過程為前往迎請的「甲頭」與輪祀中的「甲頭」開會訂定流程,於農曆12月18日至22日之間擇一吉日出發,途中各甲頭設香案迎接,抵達後各陣頭表演鑼鼓喧天。
由於時代變遷,烈嶼地區人口外流,且輪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信眾提起建廟之議,民國87年(公元1998年)全金門廟殿規模最大的保生大帝廟完工落成,保生大帝請入神龕後,原本分甲輪祀習俗,改為農曆3月15日輪值建醮,輪值爐主仍依輪祀時間,到廟內為神明服務,之後每年並在農曆正月初四以四甲輪流,由保生大帝坐鎮領同全鄉各村神明參與烈嶼全境的遶境巡安活動,從此輪祀習俗才真正結束。
保生大帝廟為二進式宮殿式構造,前殿雙臺脊,大殿加掛太子亭,廟前的山門牌樓,全部以花崗岩及青斗石組砌而成,成為烈嶼重要地標之一,廟高17公尺、全部面積650平方公尺,也是全金門規模最大的廟宇。廟內龍柱壁堵、人物鳥獸全以青斗石材雕飾完成。正殿主祀紅面保生大帝為中國醫藥之神,又稱「大道公」,神龕內有兩尊,兩旁並有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敬獻的燈座。
烈嶼地區居民向來有向保生大帝乞龜吃平安的習俗,民眾向神明請示後擲筊,得聖筊(一正一反)者可請米龜1隻,帶回家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