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浯島迎城隍習俗,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遶境於城區四境,還有每3至5年一次的「大迎」,除遶境金城鎮大部分,還擴大至金寧鄉部分村里。民國40年(公元1951年)代後只有小迎,未曾再舉行過大迎了,但民國105年(公元2016年)當地居民又發起擴大遶境活動。每年「小迎」路徑為後浦城東、西、南、北門四境,並分別由西、北門或東、南門擔任輪值年,香隊遶境路線走相反方向遶巡一圈。
金門浯島迎城隍活動每年由「收契子錢」揭開序幕,到最後一日的遶境巡安,期程共17天,流程如下: 一、農曆3月26日收契子錢:收契子錢為信眾家中若有小孩想讓神明收為契子(即義子之意,相傳讓城隍爺收為契子可獲得庇佑、平安長大),自農曆3月26日起就會到城隍廟繳交一年的城隍爺契子錢,這些將用來當廟會或祭祀經費。 二、農曆4月1日掛水牌:廟方會掛出水牌,內容為敬請文武判二爺、敬請范謝二將軍、敬請董李排爺二爺、敬看馬「帶馬」等事項及津貼金額,水牌上若貼有名字,就表示該項目有人願意擔任。 三、農曆4月1日送佛帖:佛帖為神明之間的「邀請函」,每年城隍廟的輪值境主,要將佛帖送到後浦城內各廟宇、豐蓮山牧馬侯祠,通知神明一起參與盛會。 四、農曆4月1日送頭:當年度輪值境主的範圍內居民,會準備紅龜粿、城隍爺神像、紙錢等物品,用於作醮、祈福。 五、農曆4月9日請佛:輪值境主率鑼鼓陣等請神隊伍,前往各廟宇迎請眾神駕臨城隍廟,共同參與廟會活動。 六、農曆4月12日遶境巡安。
香陣隊伍中,屬於西門境中陣頭的「托燈」,上書「浯島城隍敕封顯佑伯」標準字體的長形燈籠,背面彩繪龍圖騰與「合境平安」字樣,並由親勇持舉,托燈有高彩度的吉祥飾邊,呈現屬於金門島本地迎城隍祈福平安的特色,也象徵城隍爺威嚴形象。
「打花草」是迎城隍陣頭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主角由7至12位小朋友分別妝扮成傳統戲劇中的生、旦、花婆、乞丐等角色,以南管的「三千兩金」為配樂,演出名劇《繡襦記》中的人物鄭元和,因赴京趕考未取功名卻沉溺於青樓,最後淪落為路邊乞丐的傳奇故事。由於參與的男生須打赤膊,且在臉上和身體彩繪,加上逗趣的拍胸腑、打大腿動作,隨著陣頭前進的移動表演,宛如街頭行動劇,諧謔戲謔的肢體語彙,為臺灣地區獨樹一幟的陣頭演出。
人力蜈蚣座是金門浯島迎城隍西門境特有的陣頭文化,與眾不同的特點是蜈蚣座完全以傳統人力扛抬方式出陣,而且隨神明遶境歷史悠久。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後因受到戰爭管制影響,遶境出陣斷斷續續,直到民國70年(公元1981年)才每年參與遶境陣容。蜈蚣座長16節、每節長度2公尺,每節上面設計2個座位,共可安置32位打扮成民間傳說故事或忠孝節義人物的小朋友。早期蜈蚣座為節省人力,曾改為輪子推動,後來為承續傳統,再恢復人力肩扛。座位上的小朋友彩妝後,成為遶境隊伍中的美麗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