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風獅爺外觀為獅面人身,雕刻的美感均表現在臉部,尺寸最高可達3.78公尺,如「安岐風獅爺」,最小者如「瓊林鑲壁風獅爺」甚至不到30公分,因擺放的位置互異,而產生不同的趣味。 一、種類: A、村落型風獅爺:多設於村落四周外圍的迎風面、路口,或者寺廟周圍,以作為傳統「鎮風、制煞」之用,產生風水學上的制水煞、擋路箭等功能。因金門東北季風強勁,故風獅爺也多朝東北或北方,材質則多以金門在地的花崗石材或泉州白石,以及水泥、磚石等製成,也有使用黏土塗上灰泥的作品。 B、牆垣屋脊型風獅爺:設於屋脊、牆垣或崁入牆壁上,功能為化解風水上的形煞,巷弄路沖、壁刀、屋角等沖煞。此類風獅爺因設在屋頂上或牆角、崁入牆面等處,因此尺寸較小,在材質使用上可做陶塑、泥製、石雕等多種變化。屋脊型風獅爺位置以放在房屋正廳上方的中脊者數量最多,除了單獅造型,也會有設計坐在風獅爺上的武士,以增添威武之姿。 二、造型: 金門風獅爺的外觀造型,共分為立姿、蹲踞兩類,表情千變萬化,樣貌通常為齜牙裂嘴的兇悍模樣、或雙眼圓潤突出、鼻子寬闊,並露出尖銳的牙齒,並以此為版本變化出多種造型。有些則變化出露齒含笑,宛如卡通人物,如為立姿,通常四肢會以細小方式呈現,更為可愛動人。風獅爺背面多僅刻繪中線,或者雕畫鬃毛,不做繁複修飾,尾部則為上捲緊貼背部。立姿狀的雄性風獅爺還會在胯下生殖器部位,仿真設計一個「小葫蘆」的造型,母風獅爺則一片光滑,有些民眾更以謝恩還願的習俗,為風獅爺披上紅色披風以顯神威。
位於安岐聚落的泥塑、立姿「安岐風獅爺」,高度3.78公尺,為金門地區尺寸最大的風獅爺,相傳安岐風獅爺不僅有「鎮風止煞」之功,還曾經讓曾流行一時的「痲瘋病」在安岐絕跡,成為當地最重要的守護神。因安岐為古寧頭戰場舊址,槍林彈雨中風獅爺身上原本彈痕累累,後來經國軍協助修復成現今樣貌,民國83年(公元1994年)還曾入選臺灣郵票主角。
位於瓊林民防坑道出口、環島北路旁,.高188公分的石質「瓊林風獅爺」,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因部隊構築工事,曾一度被埋在土裡,兩年後因大雨沖刷重見天日。因其造型高大威猛、線條優美,曾經在文藝季中,被民眾票選為「最具神獸威儀」、「穿著最有品味」、「最具表情儀態」的風獅爺,是金門人氣最旺、也是金門觀光的「代言人」。
位於瓊林聚落閩南式建築群六世宗祠右前方,有「最小風獅爺」之稱的「瓊林鑲壁風獅爺」,就鑲崁在瓊林21號民宅正屋外面牆壁上,由於受到經年累月的風化作用,目前僅能看出坐姿獅身樣貌以及鼻孔和嘴型。石材質地的鑲壁風獅爺尺寸只有高28公分乘以寬21公分,卻頗有威儀之姿。
位於金門金寧鄉東洲孚佑宮左前方「東洲風獅爺」,有金門最會「尋找失物」的風獅爺之稱。磚造泥塑、高131公分的蹲踞式造型,背脊鬃毛十分帥氣,現在樣貌於民國84年(公元1995年)重建,已是「第三代」風獅爺,不僅是鎮村之寶,相傳曾經為許多村民和遊客找回失物和破獲凶案而聲名大噪。
澳聚落原為金門渡口之一,官方文書由此送入金門,此地原有兩尊風獅爺但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左右下落不明,民國84年(公元1995年)再由福建匠師打造石雕材質購入安置,但因官澳風獅爺為立姿,並高達230公分,雄性特徵「小葫蘆」的樣貌太過寫實,因此村民就為風獅爺穿上裙子,於是就有「穿裙子風獅爺」的稱號。
位於湖下,高130公分、長相十分喜感的泥塑立姿「湖下風獅爺」,為民國43年(公元1954年)重新塑造,相傳十分靈驗,庇佑村民連續生男丁。風獅爺原本為白身金邊,褪色後由村民重新彩繪呈現今樣貌,造型圓渾可愛,頗有卡通人物的喜感。
位於古寧頭雙鯉湖畔的風獅爺,彫工細膩,且樣貌十分俊俏,為高1.2公尺的石雕立姿像。相傳北山風獅爺開口朝向林厝,導致該村雞犬不寧,因此,林厝村民趁著黑夜割掉了風獅爺左耳並打斷門牙,以致風獅爺左耳及門牙可清楚地看見修補的痕跡,民國83年(公元1994年)也曾入選為臺灣郵票主角。
位於塔后高約90公分的泥塑風獅爺,和一般風獅爺造型完全不同,外觀看起來完全像擬人化的風獅爺,不僅可愛還有些古靈精怪,兩手並舉向前,胸前懸著鈴鐺一串,而且臉部表情十分逗趣,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令人發窘。是當地軍人的守護神,部隊執行任務前,都會來此虔誠祭祀,以保佑任務圓滿。
位於陳景蘭洋樓旁,當地村民尊稱「石獅爺伯」的「成功風獅爺」,為高1.24公尺的石雕立姿像,不僅有鎮海和鎮風的功能,更是當地漁民的守護神。成功風獅爺外觀造型為手持繡球,意即「有求必應」之意,肩負鎮風止煞、庇佑漁民豐收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