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

全臺唯一保存良好的仿南北朝形式木造佛寺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
*
地 址: 臺北市中山區酒泉街5巷27號
經 緯 度: 121.52097,25.07203
景觀收費: 免費
開放日期:
全年
開放時間:
上午8時至下午4時30分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
單位網址: 
E-mail: 
諮詢專線: (02)2594-8308

景觀價值

日治時期臺北市原有3座日式大型佛教「本堂 (大殿) 」,分別為善導寺、東和禪寺和臨濟護國禪寺,其中善導寺規模最雄偉,但於民國70年(公元1981年)改建大樓,東和禪寺大殿也在民國82年 (公元1993年)被市政府收回後拆除,僅留下鐘樓。唯一僅存的臨濟護國禪寺大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被認為具有仿南北朝的形式,也被認為承襲了日本伽藍(寺廟建築用語)仿宋式禪寺格局,是目前全臺規模最大的日治時期木構佛殿,具有高度的保存價值。

歷史沿革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為日本佛教臨濟宗鎮南山護國寺分院,創建於日治時代明治33年(公元1900年),大正元年(公元1911年)完工,隔年舉行安座大典,是臺灣唯一以「護國」命名的佛寺。日治後不少日本佛教宗派都跨海來臺弘法,但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獨尊臨濟宗,選擇臨濟宗做為護國禪寺,邀日本僧人得庵玄秀擔任住持。臺灣光復後,改由中國僧人擔任住持。禪寺位於基隆河旁,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寺廟內包括舊山門、大雄寶殿保存完整,民國98年(公元2007年)禪寺進行修護工程,為恢復大雄寶殿原貌,特別向日本訂製仿作黑瓦與筒瓦,並取臺灣宜蘭棲蘭山檜木修復完成。

特色導覽

臺北臨濟護國禪寺平面圖標示出【百景名稱】各導覽項目,導覽項目有4項,詳細內容請見下方
1大雄寶殿格局

檜木建造的大雄寶殿外觀 臨濟護國禪寺是日本江戶時代典型佛寺建築,也是目前臺灣現存日治時期木造建築中,興建年代最早代表作。因使用臺灣檜木建造,信眾接近大雄寶殿,就能聞到撲鼻檜木香。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 (日本稱之為入母屋造)。大殿台基的石欄杆柱石上,刻有日本往生者姓名,環繞於大殿,目的為祈求神佛的庇護。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上方掛「慈悲為懷」匾額;右側副祀「觀世音菩薩」,上方掛「現壽者相」匾額;左側為「地藏王菩薩」,上方掛「戒壽並尊」匾額,樣貌莊嚴為早期所留下,作者已不可考。

2舊鐘樓山門

鐘樓外觀 山門上覆蓋的黑瓦、筒瓦及鬼瓦 大雄寶殿旁的舊鐘樓山門,也是臺灣少見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的建築。山門採歇山重簷式屋頂,上覆黑瓦、筒瓦及鬼瓦。大雄寶殿筒瓦寫的是個「鎮」字,意思為驅邪或鎮風;而鐘樓上的筒瓦則刻有「二字三星紋」,據傳為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家徽 (日本人稱家紋)。

3無住生心大砥石

寺前刻有「無住生心」的人造砥石 寺前刻有「無住生心」(出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人造砥石,為日治時期大正7年(公元1918年)臨濟護國禪寺進行擴建工程時無意中發現,經考證為史前人類用來磨石器的用具,昭和10年(公元1935年)台灣總督府將大砥石和其所在的圓山貝塚,指定為史蹟紀念物並加以保護。二次世界大戰後大砥石原本下落不明,民國42至43年(公元1953-1954年)間,臺大考古系師生在此發現「圓山文化」及「繩紋陶文化」等兩個時期文化層,民國64年(公元1975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勘察現場,推測立於山門外刻著「無住生心」的巨石,為當年的大砥石,於是在背面鑲上「大砥石沿革記略」碑文。

4開山始祖墓與石雕佛像

臨濟禪寺後方石階沿途有觀音石,萬靈塔前廣場則有日本所謂「四國八十八所石佛」信仰的神像,原有的88尊石佛至今僅存9尊,一旁就是開山祖師庵玄秀老和尚的墓。

溫馨叮嚀

臨濟護國禪寺位於捷運至圓山站旁,平日佛寺環境清幽香客不多,農曆正月萬佛法會、7月地藏法會、11月彌陀法會時有許多信眾湧入。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