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籠中元祭每年於農曆6月29日的開燈夜、起燈腳開始,至農曆8月1日的關龕門、交接手爐結束,期程長達32天,共計15個儀式流程:
一、農曆6月29日23:00開燈夜:凌晨起燈腳照引好兄弟返人間享供奉。(地點:開基老大公廟) 二、農曆7月1日14:00開龕門:由中元祭輪值主普的姓氏人員進行,象徵幽冥離開陰間,來到陽間,也正式進入傳統習俗中的「鬼月」。(地點:基隆開基老大公廟) 三、農曆7月4日10:00法國公墓祭祀(地點: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四、農曆7月9日送燈獻敬。 五、農曆7月11日09:00豎燈篙:主辦單位會在主普壇前豎立起向陽面的全竹(代表有頭有尾之意,也象徵節節高升),以邀請陸地上的好兄弟(孤魂野鬼,到陽間接受普度。 六、農曆7月12日19:00主普壇開燈放彩:以迎接老大公(因早年臺灣漳、泉兩族群械鬥死亡或因疾病瘴癘客死在基隆者)和好兄弟返回人間享受供養。 七、農曆7月13日14:00迎斗燈:由各姓氏斗燈在基隆市街遊行後,回奉慶安宮。 八、農曆7月14日09:00發表。(地點:主普壇) 九、農曆7月14日19:00放水燈遊行。(地點:基隆市區) 十、農曆7月14日23:00施放水燈。(地點:望海巷海濱) 十一、農曆7月15日11:00慶讚地官大帝聖誕。(地點:主普壇) 十二、農曆7月15日19:00中元普渡。(地點:主普壇) 十三、農曆7月15日23:00送孤、跳鍾馗。(地點:主普壇) 十四、農曆8月1日17:00關龕門:由輪值主普簽寫年月日及關龕門者姓名,先關鐵門、再關外面的木門,代表鷄籠中元祭圓滿完成。(地點:開基老大公廟) 十五、農曆8月1日18:30交接手爐。(地點:慶安宮)
位於基隆市中正公園獅頭山頂的「主普壇」,建於民國65年(公元1976年),為鷄籠中元祭活動重頭戲中元普渡祭祀主場地。基座1層樓,主體3層樓,總計4層樓高,塔樓的平面設計為8角形,兩側各有一座平面6角形的雙層翼樓,而翼樓又搭建在6角形的單層基座上。外觀採中國古樓式設計,屋簷前突的線條十分美麗,塔樓最上方為遊客欣賞基隆港景色的最佳位置。每年各輪值宗親會會在中元祭前約1個月時間,將主普壇四周,以木料搭建包覆一層與主普壇等高的牌樓,以「台上台」的設計概念,正面設立道士升壇台階,並為「好兄弟」搭起臨時行館。牌樓周邊則崁入圓形5色LED燈管,以玻璃纖維製成龍柱,再用木料裝訂並彩繪「蘭盆勝會」、「慶讚中元」、「主普姓氏」、「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樣裝飾外觀,每到夜間燈光全開,頗具視覺震撼。民國86年(公元1997年)主普壇曾重新裝修,在當年鷄籠中元祭傳承150年時,於主普壇1樓設立佔地80坪的「中元祭祀文物館」,館內共分為6大展區,包括:文物展示區、特展區、多媒體影片放映區、魔幻劇場、親子互動遊戲區及資料閱讀區,陳列許多鷄籠中元祭歷史照片、文物、祭祀流程介紹等資料。
農曆7月13日的迎斗燈,為鷄籠中元祭文化重點之一,斗燈為道教器物,為寺廟建醮常見的避邪祈福之物,也是各宗親的聖物,平日斗燈都安奉在基隆慶安宮內,迎斗燈時迎出遶境,斗燈一點燃後,就不可熄滅,以求光照宗族興旺。各宗姓的斗燈均禮聘民俗藝師製作,十分美觀且深具民俗藝術價值。
鷄籠中元祭農曆7月14日的放水燈遊行已傳承1百多年,當天晚上7時各姓氏宗親會與受邀的地方團體、各級學校表演團隊,在田寮河畔集結後,隨即出發繞行市區,以各姓氏為單位迎水燈頭。放水燈不僅是熱鬧遊行,也代表「大士爺」遶境綏靖地方,並向基隆4大廟 (慶安宮、城隍廟、奠濟宮、田都元帥府) 祈福之意。除了宗族排場的展示,還有各式各樣陣頭表演,近年來以宗教、民間故事或可愛造型等主題花車加入遊行陣容,妝飾華麗的花車藝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表演團體,也成為矚目焦點。伴隨節奏強烈的音樂,驚呼讚嘆聲此起彼落,萬人空巷歡慶到深夜,成為深具文化內涵的宗教嘉年華會。
水燈頭遶境完畢後,各字姓的水燈頭集合於「望海巷」,並舉行放水燈奉厝(暫時安置之意)祭儀。在誦經完畢、燒化紙錢後燃炮,最後在各姓氏燈籠引導下,將水燈推入水中飄向大海,接引水中孤魂野鬼接受普渡,也是民眾參與中元祭典活動的高潮。
鷄籠中元祭的中元普渡,每年農曆7月15日晚上7時在基隆中正公園主普壇進行,意即招待孤魂野鬼享用陽間為其準備的食物。祭典中重要的祭品之一的看桌米雕(俗稱捏麵人),用原色麵糰捏塑成鳥獸、蔬果、昆蟲、器物等…祭祀供品,十分精彩。主場地的「主普壇」,每年輪值的各字姓宗族為了榮耀祖先氏族,總是耗費巨資裝飾佈置,一到夜晚通火通明放出五彩燈光,超大型的燈塔,瞬間變成基隆市區最璀璨耀眼的地標,遠在數十公里外的地方都能看見,宛如為先人照路,邀請同享祭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