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鐵線橋通濟宮

鐵線橋通濟宮
*
通濟宮為新營區「二十六聯庄」之聯庄廟,且建物格局保存完整,泥塑相當精美,極具建築與藝術價值。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新營區鐵線里鐵線橋40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98年02月13日
創建/起源年代: 鐵線橋通濟宮創建年代不詳,據廟誌既載應建於清康熙中葉。目前最具體提及通濟宮的文獻為嘉慶14年(公元1709年)的「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27661,23.26467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民禮字第24704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通濟宮為新營區「二十六聯庄」之聯庄廟,且建物格局保存完整,泥塑相當精美,極具建築與藝術價值。

2.通濟宮旁的鐵線橋為歷史上重要之水路交通孔道,對於瞭解臺灣南部地區之水文史具有重要之助益。

3.建物保存良好,格局完整,構造與木作多保有古風,具有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鐵線橋聚落位於今日的新營區鐵線里,隔急水溪畔與下營區遙遙相望。聚落因位於港運與交通樞紐,發展極早,為通往府城的交通要道,因此康熙年間即搭設鐵線橋通行,並以鐵線橋為聚落名稱。鐵線橋地處倒風內海沿岸與急水溪出海口一帶,因此航運便利,成為農產物資的吞吐港口,並逐漸發展為具規模的港鎮。

通濟宮主祀天上聖母,為清代鐵線橋堡「二十六聯庄」的信仰中心,人稱橋頭媽祖。其範圍包含現今新營與柳營的一部份,以鐵線橋為堡頭,底下分東西堡。廟內主祀媽祖神像共有5尊,分別為大媽、二媽、三媽、東媽、西媽。其中庄民虔信三媽,多迎請三媽處理疑難雜症,因此鐵線橋三媽頗負盛名。東媽與西媽為2尊5呎(約150公分)高的神像,為古時鐵線橋東堡與西堡分別迎請至村莊巡歷奉祀的媽祖。雖然清代鐵線橋堡26聯庄因為時代演變,部分村莊已經消失,通濟宮的媽祖信仰亦不若過往興盛,但仍具相當歷史意義。

通濟宮建廟時間不詳,但依漢人移民的慣例,在經濟充裕時就會建立信仰中心,再加上康熙61年(公元1722年)的《臺海使槎錄》中的記載,通濟宮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可能性較大。清嘉慶14年,仕紳劉得昌(生卒年不詳)發起捐獻募得公銀96圓,並購置田地放租,作為廟宇營運的收入之用。日治時期昭和6年(公元1931年),臺南發生地震,廟宇前殿毀損,只能搭建簡易前殿供臨時祭祀用,昭和13年(公元1938年)日本總督府推行神佛升天與寺廟整理運動時,後殿因阻礙交通而遭到政府拆除,至此通濟宮舊貌已經遭到極大的破壞,不復以往風貌。戰後日本政府離臺,鐵線橋居民重新發起建廟,聘請府城匠師葉鬃(1902-1971)擔綱新廟重建工作,民國38年(公元1949年)正式動工,因為當時物價不穩,建設工程相當艱難,使用不少舊廟構件,後在該年10月完工,至民國39年(公元1950年)始舉行落成典禮,由於當時經濟條件不好,重建後的通濟宮規模不復日治時期的樣貌。

通濟宮由於經歷多次天災,毀損嚴重,且位於聚落中心,腹地受限,因此在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於村莊外圍建1座新廟,並於民國84年(公元1995年)完工,將廟中主要神尊移往新廟奉祀,不過仍將舊廟保留並未拆除,且奉祀1尊媽祖與田都元帥,由管理人早晚上香。民國87年(公元1998年)獲指定為臺南縣定古蹟,至今臺南縣市合併而改制為市定古蹟。

主要特色

通濟宮現今廟貌為民國38年(公元1949年)由葉鬃(1902-1971)所擔綱興建,廟宇格局為二進三開間式的建築,分為三川殿、天井與正殿,廟宇規模小巧精緻,建築裝飾具有樸實感,足以呈現當代的廟宇建築風格。三川殿屋頂為單簷硬山式屋頂,其屋頂脊上剪粘裝飾有雙龍與財子壽三仙,人物造型古樸,飛龍與鳳鳥羽毛鱗片堆疊精細,顏色鮮艷,雖經歷長年的日曬雨淋仍保留大致形貌。屋頂裝飾不繁複華麗,反襯出另種素樸美感。屋頂下則矗立2尊表情樸質的泥塑彪形大漢伸手撐住屋頂,即為廟宇建築常見的憨番抬廟角,其單手撐廟,表情一派輕鬆,顯示2人的力大無窮。

廟宇內外的泥塑與剪粘皆為名師葉鬃所製作,主要為文王聘太公、三顧茅廬等明君禮聘賢人的題材,也是廟宇間常見的裝飾題材,其中三顧茅廬的孔明,一派斯文,神情悠閒,符合演義故事中午叫剛起的神情,是通濟宮內相當引人注目的泥塑作品。三川殿門口的祈求吉慶2位將軍,以堆塑的方式呈現,2位將軍眉清目秀,面帶笑容,而將頭部製作的特別突出,又顯得頗有童趣。一旁的龍虎堵為石雕後彩繪上色,龍虎兩隻神獸互相對應,雕刻手法簡潔,表現出樸實的整體風格。通濟宮的門神彩繪為府城潘岳雄(1943-)的作品,風格秀氣,用色鮮豔。潘家自祖父潘春源(1891-1972)、父親潘麗水(1914-1995)、兒子潘岳雄3代都在傳統彩繪上有傑出表現,為著名彩繪世家。

通濟宮雖建築本體屬於近代之作品,然聘請名師擔綱施作,具古樸的建築風格,且保留清乾隆31年(1766年)「再重脩鐵線橋碑記」與嘉慶14年(公元1809年)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有極重要的歷史價值,列為古蹟以彰顯清代倒風內海發展的變遷史。
通濟宮的門神彩繪為府城潘岳雄的作品,風格秀氣,用色鮮豔。
通濟宮的門神彩繪為府城潘岳雄的作品,風格秀氣,用色鮮豔。
廟宇內外的泥塑與剪粘皆為名師葉鬃所製作,主要為文王聘太公、三顧茅廬等明君禮聘賢人的題材。
廟宇內外的泥塑與剪粘皆為名師葉鬃所製作,主要為文王聘太公、三顧茅廬等明君禮聘賢人的題材。
三川殿門口兩旁的龍虎堵為石雕後彩繪上色,龍虎兩隻神獸互相對應。
三川殿門口兩旁的龍虎堵為石雕後彩繪上色,龍虎兩隻神獸互相對應。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