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
*
保安宮前殿,面寬五開間闢三門,屋頂運用假四垂,其精緻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剪黏等更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肯定。
資產類別: 古蹟-國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10年(公元1805年)
攝影者: 陳曉偉
經 緯 度: 121.51555,25.07307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國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大龍峒保安宮的發展可以從同安人於大龍峒地區發展談起。在此之前已原居於此地的平埔社群Pouronpon社之音譯稱為巴浪泵。此地主要為平埔族人居住,直至康熙48年(公元1709年)陳賴張墾號提出的墾照最北含括至大浪泵溝,才開啟漢人開墾此地的濫觴。之後漢人持續將此地做為運輸的口岸並發展街市,至乾隆時期已經有大浪泵庄(庄為漢人所居住的區域和平埔族群居住的社有所區別)的記載。在此期間,泉州同安籍漢人不斷移入開墾成為此區主要居民,到同治時期,地名逐漸改為隆同或大隆同,有「興榮同安人」的寓意。

以泉州同安移民為主的大龍峒地區和臺灣各地的移墾社群會從原鄉所信奉的神靈分靈來臺以求保佑一樣,同安人也從原鄉同安縣白礁鄉帶來他們的保生大帝信仰,作為心靈寄託及族群凝聚的象徵。保安宮於嘉慶10年(公元1805年)由同安富人捐建,道光10年(公元1830年)落成;保安宮落成後,仍剩下一些建材,當時即由同安王、陳、張、蔡姓富人集資購買,於保安宮左側興建了44間店鋪,俗稱44坎。從此大龍峒地區的街市以保安宮為中心更有系統的發展,成為臺北盆地極具發展規模的聚落之一。

保安宮自興建後,在信仰保生大帝的芝蘭三堡(今大龍峒、北投、新莊、大稻埕等地)居民支持下越具規模;信徒們購買祀田,承租佃戶則將部分租粟以稻作或換成銀兩給當年值班爐主作為酬神賽戲的經費,同時盈餘也用來修建寺廟,如道光8年(公元1828年)即延請泉州名匠許嚴(生卒年不詳)雕刻36神將、咸豐5年(公元1855年)重修後殿、同治7年(公元1868年)重修大殿及東西護室。大龍峒保安宮原來就有保佑同安人之意,保安宮從建立到歷來的祭祀和修葺也都獲當地同安仕紳支持,從此可看出保安宮與同安人和大龍峒發展的緊密關係。

上述的緊密關係一直持續到日治時期才有所改變;日治初期由於社會動盪,許多寺廟均強行被日本政府佔領或挪作軍營、醫院、補給站等,廟宇功能因而衰弱。為避免政府強行占用,明治29年(公元1896年)保安宮廟方人員主動申請加入日本曹洞宗,成為所屬寺廟。在日本僧侶的協助下,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僅曾經作為總督府第三附屬學校,免於大肆破壞。不過也因此緣故,保安宮住持改由僧人擔任,仕紳則擔任管理人,掌握實權。日治時期在管理委員會的經營下,保安宮除了持續進行中元節盂蘭盆會、保生大帝誕辰及五穀先帝誕辰祭等祭典外,比較特別的是因臺北孔廟此時尚未興建,保安宮亦負起祭孔的責任。

光復後保安宮一度成為難民避難所,流民佔據寺廟,龍蛇雜處,除中殿外的廂房全被佔據,一般信眾難以進入。直到民國41年(公元1952年)委員會重整後,委員會出錢協助流民遷徙、拆除違章建築並重整寺廟,才逐漸恢復香火鼎盛的情境。而後保安宮亦持續社會公益、組織誦經團、消災會等等活動。民國83年(公元1994年)後,保安宮更將傳統廟會活動結合社區發展、文化表演推出保生文化祭,使得保安宮不再只是當地同安人彼此凝聚的原鄉信仰,也成為臺灣一大民間信仰中心,更是全民應共同維護的文化資產。

主要特色

保安宮建築除了具有歷史價值外,其精緻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剪黏等更是精彩的建築藝術,對於建築的保存與修復更於民國92年(公元2003年)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肯定。

保安宮建地約3000多坪,是全臺灣最大的保生大帝廟宇,整體座北朝南,建築佈局為由三川殿(前殿)、正殿、後殿構成的中軸主體及兩側的東西護室與鐘鼓樓,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民國71年(公元1982年)後又將原本的後花園加蓋為凌霄寶殿。其中因各殿內所奉祀的神衹位階高低不同,各殿高度也有所差異,正殿最高,依序為後殿、三川殿、東西護室。

三川殿又稱前殿,面寬五開間(兩柱之間的空間稱為一開間);中央三開間闢三門,以左門(主祀神的左邊)為龍門、右門為虎門,建築木結構為由2根橫樑和3個瓜筒所構成的「二通三瓜」式三角型屋架來展現木結構之力學美感,並運用假四垂(為「歇山式屋頂」跨在「硬山式屋頂」上的構造,遠看像兩個屋頂疊在一起,其實是由同樣四根柱子撐起的一個屋頂,故稱假四垂。這種構造使廟宇看起來更加華麗繁複),創造出保安宮屋頂高低錯落的形式,屋頂更裝飾有精緻的7級寶塔與剪黏。大楣上雕有雙龍雙鳳,四角雀替(指位於樑下方與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防止梁枋與立柱之間角度變形)則雕有飛龍與鰲魚,中樑則設計辟邪的太極及後天八卦圖案,另外在「看架斗栱」上刻有神情各異的八仙、賜福天官與騎鶴仙翁。

保安宮最值得欣賞的建築特色除外觀外,還有其著名的「對場作」。「對場作」指的是臺灣傳統建築在建造過程中,由於經費預算、人情等因素,將建築分為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建築師傅獨自建造,合力完成1座建築的技法。對場作時雙方匠師各憑本事,乍看之下建築左右兩邊相對應之元件,尺寸相似,但細看形狀、樣式、手法卻各異。由於2位師傅的建築風格常有差異,因而增加了傳統建築的可看性。保安宮正殿外觀大致看來形制嚴謹且造型厚重,左右對稱,似乎平穩對稱,但仔細觀察又是有些許差異的,這是日治時期大正6年(公元1917年)重修時,陳應彬(1864-1944)與郭塔(生卒年不詳)2位匠師對場競技的結果,造就日後左右外觀各顯神通的趣味性。舉例來說:東邊的鐘樓與西邊的鼓樓,分別由陳應彬和郭塔2位匠師主持工事,在木雕設計與彩繪圖案的風格上就各異其趣,在鐘鼓樓秀面分別題有「鯨發」、「鼉逢」匾額,鐘樓屋簷下是高難度的木結構-網目斗栱,其形制交叉縱橫,斗座上還飾有「松鼠南瓜」的木雕,南瓜多子,松鼠南瓜則象徵「送子」諧音,有多子多孫的寓意;而鼓樓簷下則刻有精緻的「蓮花」吊筒、「飛鳳」雀替及「螭虎」栱。

此外,正殿壁畫為國寶名師潘麗水(1914-1995)於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所繪之作品,構圖嚴謹,用色華麗卻不失典雅,筆觸老練流暢,為潘氏重要代表作之一。
保安宮正殿四周走廊牆面上的彩繪壁畫,此為國寶級大師潘麗水作品-「虎牢關三戰呂布」彩繪壁畫。
保安宮正殿四周走廊牆面上的彩繪壁畫,此為國寶級大師潘麗水作品-「虎牢關三戰呂布」彩繪壁畫。
前殿內看架斗栱上刻有神情各異的八仙、賜福天官與騎鶴仙翁,保存狀態良好且極具藝術價值。
前殿內看架斗栱上刻有神情各異的八仙、賜福天官與騎鶴仙翁,保存狀態良好且極具藝術價值。
保安宮正殿採正統歇山重檐屋頂,形制嚴謹且造型厚重,左右對稱,似乎平穩對稱,但仔細觀察卻又有些許差異,呈現出對場作的特色。
保安宮正殿採正統歇山重檐屋頂,形制嚴謹且造型厚重,左右對稱,似乎平穩對稱,但仔細觀察卻又有些許差異,呈現出對場作的特色。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