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高雄市忠烈祠及原高雄神社遺跡

高雄市忠烈祠及原高雄神社遺跡
*
高雄忠烈祠採三間六柱結構牌坊與後方正殿,整體採中式北方宮殿形式,彩繪帶有宋代風格。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祠堂
所在地址: 高雄市鼓山區忠義路30、32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7年12月21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治明治43年(西元1910年)
經 緯 度: 120.27383,22.62646
指定/登錄機關: 高雄市文化局
公告文號: 高市府文二字0960066920號
資產保存者: 祠堂

指定/登錄理由

高雄巿忠烈祠及其附屬建物「戰爭與和平紀念館」為日治時期「高雄神社」,於民國63年(西元1974年)在原址重建,現存有日治時期神社之大東亞戰爭紀念碑、石燈籠座、唐獅子等,見證日治時期文化之重要意涵,為高雄市重要之歷史發展軌跡見證,有保存之必要性。建築本體採重簷宮殿式結構,屋頂金黃琉璃瓦,屋脊配仙人走獸,曲昂斗拱、棟樑鑿井均為宋式彩繪,建築工法、藝術美學皆具特色,靈秀莊嚴,古色古香。

主題導覽

高雄巿忠烈祠原址前身為打狗地區第一座神社「打狗金刀比羅神社」,為純日本神道教的民間信仰。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增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更名為「高雄神社」,於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列入日本國家神道系統。二戰後國民政府廣為籌設忠烈祠而改之。

現今登錄範圍有民國67年(西元1978年) 完工,採中國北方宮殿古典式樣興建的正殿、迴廊、牌坊、戰爭與和平紀念館,同日治時期高雄神社所遺留的山門、大東亞紀念碑、中階梯、狛犬、石燈籠等殘蹟。

17世紀後打狗即為臺灣南部重要的港口,此處地理位置極佳,可從牌坊處遠眺高雄港,市區景色也一覽無遺,視野相當遼闊。見證從日治時期起重要的文化意涵與歷史發展歷程,極具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高雄巿忠烈祠位於壽山南側,環境秀麗,視野遼闊,17世紀以來,打狗即為臺灣南部重要的港口。原址於日治時期本為「打狗金刀比羅神社」,是由鹽埕埔庄的日本仕紳及漁民於日治明治43年(西元1910年) 9月發起,從日本香川縣讚岐金刀比羅宮本社分靈與興建之,主祀大物主神與崇德天皇(西元1119年-1164年),大物主神於日本相傳為航海與漁業養殖的守護神,信眾希冀透過分靈,能保此地與海洋相關之業興盛,為打狗地區第一座神社,也是純日本神道教的民間信仰。

但由於興建之初倉促,而日本內地遷居人數持續增加,兩年後氏子總代(氏子總代,為神社擔任主委與祭典指揮之人)與信徒們決定進行遷建,在各方努力後,終於總督府同意無償提供7甲8分多的山林地,作為神社增建及花園用地,但遇經濟不景氣只建造部分。

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高雄州向總督府提出申請,除原祭祀神外,增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西元1847-1895年),同年12月更名高雄神社。日治大正15年(西元1926年)發起成立高雄神社奉贊會,展開募款與工程,終於在日治昭和3年(西元1928年)4月開工,選定壽山山腰營造,同年11月將金刀比羅神社遷座至新完工的高雄神社,隔年落成,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列格為縣社,正式列入日本國家神道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於臺灣各地籌設忠烈祠,高雄市在民國35年(西元1946年)也將高雄神社稍做整理後,代行之能,祭祀民國烈士,改稱「高雄忠烈祠」。直至民國61年(西元1972年)臺日斷交,全臺如火如荼地展開拆除神社建築的風潮,民國62年(西元1973年) 高雄市政府斥資發起重建,主建築仿造臺北忠烈祠的中國北方宮殿古典式樣,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 完工。奉祀參照桃園忠烈祠,並增建革命先烈史蹟資料館、貴賓室和辦公室等,民國93年(西元2004年)又將革命先烈史蹟資料館轉型為「戰爭與和平紀念館」。而日治時期的高雄神社既有建築幾乎無存,僅存少數部分遺址,而今獲得保留登錄。

主要特色

高雄市忠烈祠現今登錄範圍包含民國67年(西元1978年) 完工的正殿、迴廊、牌坊、山門、戰爭與和平紀念館,以及日治時期高雄神社所遺留的大東亞紀念碑、中階梯、一對狛犬(狛犬,神社前的石雕神獸,形如石獅,但細部略異,尾毛如柏樹為特徵)、石燈籠(石燈籠,常見於日本神社兩旁的參道,屋頂多作轎頂,造型有四或六角等變化)等殘蹟。見證20世紀高雄歷史發展軌跡,及政教教化演變的時代意涵。

正殿本體採兩層重簷(重簷,中式建築常見屋頂建造手法,運用於重要建築,以兩或三層居多)之中國北方宮殿形式而建,屋頂舖設金黃琉璃瓦,屋脊搭配仙人走獸(仙人走獸,中式大型建物檐上安置的仙人和動物雕塑,須符合禮制使用)裝飾,走道上方有經典的疊斗式斗拱(疊斗,樑枋上以數斗拱相疊,由上往下逐層縮小,有提高穩定之效。斗拱,可拆分為斗和拱,斗似方塊之木,上方帶槽,底端削斜,為不易裂開採橫向製作;拱為長形微彎的枋木,與斗相搭配,是棟樑重要結構)、棟樑與藻井(藻井,是中式建築裝飾的木結構頂棚,自天花平頂向上凹進為特色)採宋代彩繪之風格,以簡約線條和圖案為主,基底為青綠、紅黃為輔,風格雅致高尚。大門為銅造朱門鑲有門釘(門釘,原為掩飾接合木板釘子的釘頭,後演變為象徵性意義)配有獸頭扣環。殿內奉祀民國革命烈士之靈位,東龕奉祀陸皓東(西元1868-1895年)等烈士,西龕奉祀臺灣抗日英雄及近代因公殉職烈士。

廻廊位於正殿四周,陳列展示先烈奮鬥史實圖照。附屬的「戰爭與和平紀念館」原為革命先烈史蹟資料館,展示高雄市400年來戰爭史料紀錄。入口處牌坊上鋪設綠色琉璃瓦,採三間六柱結構,中橫額浮雕嵌有「忠烈祠」三字,「成仁」、「取義」再分嵌於左右。沿路山門原為高雄神社鳥居,以原檜木為底後加鋼筋混凝土與覆綠色琉璃瓦改之,亦有「忠烈祠」之題額。每年3月29日及9月3日,分別在此舉辦春祭及秋祭國殤典禮,由高雄市長主祭,以此慰問烈士遺族。

日治昭和4年(西元1929年)高雄神社建成時當地仕紳所捐獻之狛犬,下方旌忠、揚烈為戰後另外加上的。
日治昭和4年(西元1929年)高雄神社建成時當地仕紳所捐獻之狛犬,下方旌忠、揚烈為戰後另外加上的。
石燈籠刻有「大東亞戰爭完遂祈願」字樣,紀錄二戰時期信眾之情,戰後上方燈室換成國民黨黨徽式。
石燈籠刻有「大東亞戰爭完遂祈願」字樣,紀錄二戰時期信眾之情,戰後上方燈室換成國民黨黨徽式。
位於斜坡上的山門為日治時期的鳥居,頂端的笠木於戰後被加上的中式屋頂與忠烈祠題額。
位於斜坡上的山門為日治時期的鳥居,頂端的笠木於戰後被加上的中式屋頂與忠烈祠題額。
戰爭與和平紀念館內展示臺灣和高雄地區相關戰役,是以日治時期的高雄神社原地而建。
戰爭與和平紀念館內展示臺灣和高雄地區相關戰役,是以日治時期的高雄神社原地而建。
高雄忠烈祠正殿銅造配有獸頭扣環與鑲門釘的大門與疊斗式排列的斗拱。
高雄忠烈祠正殿銅造配有獸頭扣環與鑲門釘的大門與疊斗式排列的斗拱。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