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
*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陳設翰林院、寒林院、同歸所、五泉廟紙厝,作為孤魂滯魄在法會期間的棲身之所。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2月25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領時期(西元1683年-1895年)
經 緯 度: 121.49991,25.03719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
公告文號: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2100200號函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艋舺龍山寺傳承傳統習俗,中元普度已逾一百五十年,儀典豐盛(期程達一個月),但力求隆重簡化,並能順應時代變遷需要。
2.該寺為著名之主祀觀音古剎,其盂蘭盆勝會,融合傳統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之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具民間文化特色之中元普度祭典。
3.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 腳媽」等,不僅憫懷奮鬥之先民,並足以彰顯北臺灣早期移民開發之歷史。
4.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且保存團體適任持續傳承與發揚,值得登錄保存。

主題導覽

每到農曆七月,臺灣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普度,百年來艋舺龍山寺每年循例在中元時節啟建中元盂蘭盆勝會,這項普度源自清領咸豐3年(西元1853年)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人們懷抱著對傷亡者的無盡嗟嘆,三邑人在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舉辦普度,超度械鬥的亡魂,成為北臺灣三邑人的集體普度。

這項普度經歷百年的發展,普度的儀式、規模也有所調整,形成今日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的舉辦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儀式之中的「拜樹蘭花腳」、「拜五泉廟諸勇士」、「起車藏」這些與械鬥歷史有關的祭儀使得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不僅有著歷史意義,更具獨特性,而各個祭祀組織則與艋舺地方、艋舺龍山寺的發展歷程與族群有著深厚的關係。

發展源流

盂蘭盆源自印度佛教僧侶在停止「結夏」時,人們以缽盛裝各式供物齋僧,仰仗僧眾力以救護餓鬼,又以齋僧的功德報答父母之恩,乃至超度先亡。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盂蘭盆會的孝親恩想與儒家祭祖、道教地官大帝信仰相互融合,又隨著漢人渡臺的墾拓歷史,形成今日農曆七月的普度成為臺灣重要的民俗,臺灣各地都有規模盛大的普度活動。

清領時期艋舺的發展,人口主要是來自泉州府的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民眾,這三縣的民眾合稱為「三邑人」,而同樣來自泉州府的同安縣人,人口數量則較三邑人少。三邑人與同安人分別在艋舺成立商業團體,三邑人的郊行稱之為「頂郊」,而同安人的郊行稱之為「廈郊」或「下郊」,清領時期頂郊與下郊時常因為商業利益等各項原因發生衝突,最終在清領咸豐3年(西元1853年)發生大規模的「頂下郊拚」分類械鬥。
艋舺龍山寺為三邑人的信仰中心,也是頂郊的行政中心,隨著「頂下郊拚」分類械鬥的發生,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作為總部對同安人所在的八甲庄展開攻擊,雙方衝突激烈,造成衝突範圍不斷地擴大,致使傷亡者無數,其中傷亡的三邑人被送往艋舺龍山寺。

械鬥平息後,三邑人在艋舺龍山寺慎重地啟建法會祭祀分類械鬥、移民墾拓之亡魂,希望亡靈能仰仗佛力超昇淨土。由艋舺三邑人之黃、林、吳三姓輪值爐主,晉水天上聖母會任「主普」、武榮媽祖會任「主壇」、螺陽公會任「主醮」、金晉興任「主事」,構成普度的「四大柱」,同時設置數名斗燈首,形成了普度祭典的祭典組織。日治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改為三姓聯合辦理,或是由大稻埕的三邑人前來主辦,至日治昭和13年(西元1938年)改由艋舺龍山寺的管理單位統籌辦理,取消值年爐主與四大柱。

普度的日期原為農曆七月十三日,日治昭和年間改成農曆七月十五日,民國35年恢復為農曆七月十三日,但在民國41年受到政府統一祭典、節約拜拜的政策影響,將日期改至農曆七月十五日,普度的儀式、規模也有所調整。

主要特色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而在農曆七月初一會先在寺前立燈篙(七星燈),至農曆七月底謝燈篙。艋舺龍山寺的普度為期三日,因而在農曆七月十二日晚間進行「發表」,發表是主法和尚在大殿誦念表文,向佛菩薩、亡魂等四聖六凡宣告法會的開始,之後來到寺外立韋馱幡,對榜文以硃砂筆圈點,榜文立寺外,用意是在法會期間對外佈達法會內容,主法和尚再為糊紙普陀巖、山神、土地公神像開光,普陀巖傳達觀音說法普度眾生,山上的護法神與山神、土地公共同守護法會現場,立寶幢與普度燈是要指引無形眾生來艋舺龍山寺聽經聞法,為使無形眾生在法會期間能有暫時棲身之處,在寺內陳設翰林院、寒林院、同歸所、五泉廟紙厝。

農曆七月十三日開始誦經禮懺,下午進行「拜樹蘭花腳」,這儀式源自頂下郊拚,相傳械鬥時傷亡者的血衣埋在寺旁樹蘭花下,此後人們每年準備供品奠祭械鬥之亡魂。
農曆七月十四日的主要儀式,上午舉行「起車藏」,是一種牽引亡魂的解除儀式,紅色的血車藏是超度難產孕婦等死於血難者,白色的水車藏是超度溺死者,據傳在械鬥時有位懷孕婦女遭漳州人殺害,因為死在寺前的水池而被尊稱為「池頭夫人」,因而「起車藏」除是超度亡魂,也紀錄著械鬥的歷史。下午舉行「拜五泉廟諸勇士」,五泉廟祭祀泉州府五縣的孤魂,據傳日治大正年間艋舺龍山寺修建時將五泉廟拆除,並約定每年普度要設置五泉廟紙厝,準備豐盛的供品祭拜五泉廟。

農曆七月十四日晚間舉行「放水燈」,艋舺龍山寺董監事會與各個祭典組織,包括艋舺龍山寺觀音會、艋舺龍山寺念佛會、晉水天上聖母會、北郊金萬利會、龍山商場、西義堂、金晉興會、金得利會、張德寶號、公業武榮媽祖會、龍山寺地下街自治會,一同前往淡水河邊施放水燈,而岸邊則豎立水燈牌,指引水魂上岸的位置。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午,各個祭典組織在艋舺龍山寺擺放普度筵,陳列各式供品,寺內則由主法和尚進行瑜珈焰口施食,將有限的供品化成無限,普施所有亡魂。


農曆七月十四日下午進行「拜五泉廟諸勇士」,在祭祀後會隨即會撤除五泉廟紙厝。
農曆七月十四日下午進行「拜五泉廟諸勇士」,在祭祀後會隨即會撤除五泉廟紙厝。
農曆七月十四日進行「起車藏」,又稱為「牽車藏」,「車藏」是儀式文字,是指超度亡魂的糊紙。
農曆七月十四日進行「起車藏」,又稱為「牽車藏」,「車藏」是儀式文字,是指超度亡魂的糊紙。
農曆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拜樹蘭花腳」,祭祀頂下郊拚械鬥亡魂。
農曆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拜樹蘭花腳」,祭祀頂下郊拚械鬥亡魂。
艋舺龍山寺三川門中門外陳列糊紙神像,中間為普陀巖,兩旁為山神與土地公。
艋舺龍山寺三川門中門外陳列糊紙神像,中間為普陀巖,兩旁為山神與土地公。
農曆七月十二日晚間立普度燈,法會期間每晚點燈放光,接引陸地上的亡魂前來艋舺龍山寺。
農曆七月十二日晚間立普度燈,法會期間每晚點燈放光,接引陸地上的亡魂前來艋舺龍山寺。

文獻資料

  • 2.林承緯、張靖委。2017。《民俗文化資產在臺北:請關渡媽、跳鍾馗、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臺北市:臺北市立文獻館。
  • 1.辜神徹。2006。〈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文化與祭祀活動〉《臺灣文獻》59(1) 。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