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文昌祠遭人占用,並因年久失修,毀損嚴重,幸在原大甲鎮公所及當地仕紳之努力之下,募資遷移佔住者,並由政府古蹟經費修復之,除供奉朱熹、韓愈、張亞子、魁星外,並祀奉孔子,所以又稱孔子廟,比一般文昌祠受崇敬。
2.早年該廟除了老儒溝學之外,也是讀書人活動之中心,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尤其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孔子誕辰或考試旺季,前往祭拜者絡繹不絕。
大甲文昌祠是當地民眾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之一,正殿主祀文昌帝君,當地人習慣稱為文昌宮或孔子廟。這座陪伴當地居民一百多年的文昌祠,原為義塾,文昌祠的興建開啟了大甲地區的教育風氣,也可以說是大甲地區最早的學校。
文昌祠平面格局為兩進、兩廊帶左右護室,第一進三川殿與第二進正殿同為三開間,為清領時期的典型祠廟型制,是書院與廟宇之複合建築。從建築格局到彩繪、雕刻等,處處可見傳統工藝的文化精髓。走過百年歲月、歷經多次修復,目前回復至日治時期重建後樣貌。也因為是當地崇揚文教之地,文昌祠不但凝聚居民情感,到了考季更是許多家長跟學子們重要的心靈寄託,無論由歷史或建築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座極具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這座大甲地區居民口中的孔子廟、文昌宮,原為義塾,為當地崇揚文教之地。清領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大甲地區因為開發較早,商業活動也相對發達。但是由於缺乏文教機構、學子求學不易,因此當地舉人何清霖提出興建文昌宮,並內設義塾,只是由於經費問題作罷。清領光緒11年(西元1885年),再由新竹知縣方祖蔭與恩貢生陳肇芳發起,結合地方仕紳,終於成功興建。文昌祠於清領光緒13年(西元1887年)興工,翌年落成後,除了是地方信仰中心,更是老儒講學與讀書人的活動中心,為大甲地區增添一股鼎盛文風。
臺灣日治初期文昌祠曾有日軍駐紮,日治明治31年(西元1898年)2月於祠內設立「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同年11月改設「大甲公學校」。日治明治40年 (西元1909年)大甲公學校因學生人數增加,校舍不敷使用遷出,文昌祠被改為日本人小學校的分教場,遭大甲居民反對並發生衝突而關閉。同時請求設漢學教育,廟埕也成為「臺灣文化協會」演講場所。
二戰後,文昌祠曾歷經無人管理的狀態,民國38年(西元1949年)曾先後由保警大隊與退除役官兵等陸續佔住,護室被違建搭蓋,文祠內不但學子琅琅讀書聲不再,內部更遭受嚴重破壞,幸未曾翻建,仍保有創建時的結構原貌。直至大甲鎮公所接管,並將榮民轉移安置,文昌祠方改為祭祀神明為主 。
古祠百年間歷經多次整修,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後受損重修,彩繪由鹿港名師經手重繪,龍虎堵則是以當時盛行的「斬石子」工法鑿刻,做工精細、佈局完美而富特色。民國81年(西元1992年)因年久失修、樑柱腐朽而進行包括正殿與三川殿整修的第一期工程,民國88年(西元1999年)進行第二期修護,主要項目為護室、圍牆、聖蹟亭及增設山門與照壁之工程,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完工。
距今最近一次修復完成是在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將文昌祠恢復日據時期既有三川殿雙龍朝葫蘆、中港西施脊處魚回頭及八仙對場踏雲式樣、正殿雙龍拜塔式樣等,整個工程歷經6年的時間修復,始得今廟貌。
文昌祠的建築是結構完整的四合院格局,面對廣闊廟埕和整修過後的照壁,乍看之下似乎沒有太多古廟的氣息,不過一旦走到三川殿之前,隨即可以感受到寺廟的悠久歷史。
大甲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朱熹、韓愈、魁星諸神,臺灣二戰後並配祀孔子,因此也稱為孔子廟。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帶左右護室之建築,第一進三川殿為檐廊形式,屋頂作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而中門的一對石鼓,取代一般廟宇的石獅子,俚語:「摸石鼓,文才滿腹肚」、「石鼓摸高高、囝仔中狀元」,有鼓舞學子奮發向上之意。護室與殿堂間,則有廊道及天井聯繫。
正殿為三開間的面寬,十七架的進深,顯得巍峨寬敞。壽樑上的彩繪,歷經百餘年時光的煙熏,呈現出歲月洗禮後的古樸樣貌。
文昌祠已歷經百年歲月,幾經變遷依然佇立,只是祠內的文物多已遺落,僅存的寥寥可數。踏入正殿,可以看到神龕上方高掛著書有「文明氣象」的匾額,隱指教化之重要,提醒文明的變化掌握在學子們身上,期勉應以文化的傳承與變化為己任。
「人物權衡」匾額則高掛於拜殿上方通樑上。取其讀了古人累積知識精華的書籍,應吸收並融會貫通,對任何事物須有緩急輕重與權衡考量,取其適中而行之意。只是這兩塊匾既無落款亦不見署名,無法推斷其年代。但無庸置疑這些具有歷史的匾額都是文昌祠非常重要的文物。
文昌祠庭內,還有一塊「孔聖碑」,這是在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外埔鄉鐵山村望族許天德,為紀念孔子誕辰二千五百週年所建,當時邀請至聖先師孔仲尼(西元前551-前479年)的後代77世孫孔德成(西元1920年-2008年)為揭幕官,原先矗立於鐵砧山上,為鐵砧山八景之一。民國83年(西元1994年)教師節當天發現失竊只剩基座。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尋獲後移立於文昌祠庭內,與祠內祭祀之孔子神像相得益彰。
現在的文昌祠,香火鼎盛,尤其考試季節,廟裡更是常擠滿了考生與家長,前來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從神桌前的供品和門口一旁的榜單,可以感受到這古樸的文昌祠不但是當地考生的心靈寄託,也是傳承書香文化的一個歷史見證。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是文昌祠前的焚紙爐,代表對文字的尊重。
通常雕飾中虎不張口,用意是避免傷人。三川殿石雕中的「白虎教子」圖就可見其表現慈愛柔和之氛圍。
高掛於拜殿上方通樑上的「人物權衡」古匾,隱指對任何事物須有緩急輕重與權衡考量,取其適中而行之意。
正殿上歷經百餘年時光煙熏的彩繪,呈現出經歲月洗禮後的古樸樣貌。
大甲文昌祠正殿主祀文昌帝君,文祠香火鼎盛,尤其考試季節,常有考生前來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三川殿步通上的獅座木雕,雕刻線條流暢,形象吉祥討喜。
三川殿中門的一對石鼓,取代一般廟宇的石獅子,有鼓舞學子奮發向上之意。
大甲文昌祠是當地民眾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之一,早年不但文風鼎盛,更是讀書人的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