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三角湧「迎尪公」

三角湧「迎尪公」
*
46尊尪公與尪媽請入三峽長福巖,形成正殿滿是神像的場景。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長福街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4年10月2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領時期(西元1683年-1895年)
經 緯 度: 121.37026,24.93406
指定/登錄機關: 新北市
公告文號: 北府文資字第1032023402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俗稱「尪公」的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為臺北盆地重要的神祇信仰,前往木柵、景美、萬隆地區迎尪公為三峽地區主要年例信仰活動之一,各庄頭都有迎尪公的儀式。清末以來相沿成俗,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新舊住戶沿街
2.三角湧迎尪公信仰活動起源於三峽地區安溪籍移民驅逐茶園水稻等蟲害、守護農作之需求,形成全區各庄頭普遍的民間信仰活動。目前許多地方仍具有昔日傳統自然村所存留下來的地域空間,且由地方各里里長、耆宿及爐主擔負活動之重要庶務工作,具地方性。
3.三角湧迎尪公原本由各庄頭自行迎請,二戰後改由長福巖迎請,再由各庄頭於中秋節時期迎請與遶境。此一信仰見證了昔日農業文明蛻變到當代工商社會都市文化的重要宗教活動,具有開發史上的重要意義,具歷史性。
4.三角湧迎尪公遶境遍及各庄頭大街小巷,民眾參與度高,且多年來各庄頭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祭祀型態,具文化性。
5.三角湧迎尪公結合地方老中青,甚至年紀更小的學子,展現出庶民文化地方生活經驗的傳承作為。此活動保存了傳統漢人民間信仰卜爐主與小區域迎神遶境的祭祀型態特色,如此同一天分區迎神遶境在北臺灣已不多見,具典範性。

主題導覽

清領時期安溪人進入臺北盆地南緣淺山地帶,面對農作蟲害與原住民襲擊,使得安溪人的生存環境顯得艱辛,也因此在困厄中越需要信仰的力量加以慰藉,於是信仰原鄉的清水祖師與尪公,日治時期形成三峽、鶯歌、樹林、大溪中庄在每年農曆八月、九月迎尪公,神像一庄接過一庄辦理祭典,二戰後經過政府統一祭典的影響,如今的祭典表現得非常多元且複雜,「三角湧迎尪公」指的是統一祭典的部分,祭典時間集中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並委託三峽長福巖向木柵忠順廟與木柵、景美、萬隆集應廟請尪公,各年例聚落再從三峽長福巖迎請尪公與清水祖師,農曆正月迎請清水祖師祈求平安,農曆八月迎請尪公與清水祖師答謝平安,年初與年尾的祭典是地方重要的歲時祭儀。

發展源流

「尪」、「尪公」在中國閩南地區為偶像的意思,泛指神像,特別常使用於福建漳州地區,先民將原鄉的民俗與宗教信仰傳入臺灣,隨著漳泉族群的交流、社會的發展、變遷,閩南語的「尪」、「尪公」用語界線越來越模糊,甚至跟原鄉的用法出入甚大,在臺北的社會發展下,尪公信仰以「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最為興盛。

現今臺北地區的尪公信仰認為保儀大夫、保儀尊王是分屬二神的「雙忠」信仰,也有認為保儀大夫、保儀尊王是同屬一神的信仰。尪公與張姓、高姓、林姓家族遷入安溪大坪的歷史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尪公的信仰在三姓家族中有明顯的祖佛特性,使得三姓家族在遷往臺灣的同時也會攜帶尪公香火,後來高姓在景美建廟,張姓在木柵建廟,林姓在萬隆建廟,三間都稱「集應廟」。保儀大夫信仰是清領乾隆年間陳氏兄弟從安溪虎邱美庄忠順廟迎請來臺,直到日治大正年間在木柵建忠順廟,集應廟、忠順廟這幾間廟宇形成臺北地區主要的尪公信仰廟宇。

臺北盆地南側從木柵到三峽一帶的墾民多為安溪人,安溪人種稻、種茶會請尪公來去除害蟲,而三峽在清末是重要的茶葉、樟腦、藍染產地,安溪人進去山區種茶,開採樟腦與大菁染料,時常遭受泰雅族的攻擊,希望尪公驅逐茶蟲、調解原漢衝突,尪公信仰成為維護安溪人的人身安全與經濟利益,日治時期至二戰後三峽挖掘煤礦,許多礦工罹患肺病,認為保儀大夫的大夫是指醫生,因而祈求尪公治病,這些原因使得三峽一帶民眾信仰尪公。

日治時期迎尪公是從農曆八月廿六日開始,由三峽的橫溪去迎請尪公,然後尪公一庄接過一庄,直到農曆九月初一樹林的柑園結束,再由三角湧的爐主送尪公回廟。戰後政府施行統一祭典政策,除了橫溪、柑園等部分聚落仍維持原先的祭典日期,多數聚落依據政府政策而集中到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祭典,因此「三角湧迎尪公」指的是統一祭典的部分,歷經數十年的發展,範圍包含三峽區全區、鶯歌區的部分地區、大溪區的中庄。

主要特色

三峽、鶯歌、樹林、大溪中庄的迎尪公非常多元且複雜,屬於統一祭典的三峽區全區、鶯歌區的部分地區、大溪區的中庄,區域內的各年例聚落里長、爐主,或是土地公廟、神明會,為了辦裡迎尪公,先向三峽長福巖登記請神,稱為「掛單」或「掛公」,三峽長福巖接受年例聚落的委託,在農曆八月十四日上午前往木柵忠順廟、木柵集應廟、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請尪公與尪媽,現今共計迎請46尊,將尪公與尪媽請回三峽長福巖,提供年例聚落前來三峽長福巖迎請。

各年例聚落在迎尪公前,會向聚落居民收取「丁錢」,作為辦理祭典的基金,值年爐主則會將尪公香爐請出來,使居民可以上香祭拜尪公,許多年例聚落有尪公香爐而無尪公神像,由值年爐主保管香爐,負責每日上香,香爐象徵尪公的神靈一直存在於聚落,因為聚落內只有尪公香爐而無尪公神像,於是年例祭典要迎請尪公神像來辦理祭典。

年例聚落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往三峽長福巖請尪公與清水祖師,多數聚落在請神後會回到聚落遶境,遶境隊伍前方會有紅布綵旗,之後有一團北管作為駕前,傳統的遶境方式是使用由四人肩扛、形式簡易的尪公轎,或是由人直接捧著神像,這兩種方式源自安溪原鄉,方便在山區、田間遶境,也方便人們的祭拜,現今部分聚落改成車遊的法式,甚至是取消遶境,請尪公與清水祖師等眾神回到聚落安座。

除了三峽長福巖附近幾里是遶境結束後,直接請尪公回到三峽長福巖,多數聚落是請尪公與清水祖師回到聚落內安座,使居民能就近參拜,並會請北管進行排場,或請戲班演戲。為了使祭典能持續舉辦,會卜筶選出下一年度的爐主,新任爐主再將尪公香爐請走,尪公與清水祖師送回三峽長福巖,三峽長福巖在農曆八月十八日上午進行送神。

三峽一帶的許多聚落,傳統上在農曆正月迎清水祖師,俗稱為「祖師公戲」,目的是要祈求整年的平安,農曆八月迎清水祖師與尪公,俗稱為「尪公戲」,目的是要答謝平安,年初與年尾的祭典成為民眾重要的年中行事,構成漢人社會的生活型態與歲時祭儀。


迎尪公又稱「尪公戲」,意思為請尪公來看戲。
迎尪公又稱「尪公戲」,意思為請尪公來看戲。
由人手捧著尪公與眾神神像進行遶境。
由人手捧著尪公與眾神神像進行遶境。
傳統的尪公神轎形式簡易、尺寸小。
傳統的尪公神轎形式簡易、尺寸小。
農曆八月十五日三峽一帶的許多聚落前往三峽長福巖請尪公與清水祖師。
農曆八月十五日三峽一帶的許多聚落前往三峽長福巖請尪公與清水祖師。
三峽長福巖於農曆八月十四日前往景美集應廟等廟宇請尪公與尪媽。
三峽長福巖於農曆八月十四日前往景美集應廟等廟宇請尪公與尪媽。

文獻資料

  • 1.簡有慶。2019。《「尪公」是誰?誰的「尪公」?臺北盆地「尪公」信仰展》。臺北市: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 2.溫宗翰、張靖委。2021。《新北市民俗「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聖誕祭典」及「三角湧迎尪公」保存維護計畫》。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