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靈泉三塔

靈泉三塔
*
靈泉三塔前的廣大庭園中央,有1條中軸線之磨石子大道,並設置石牌坊1座。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墓葬
所在地址: 基隆市信義區六合路2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07月20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
經 緯 度: 121.76298,25.11563
指定/登錄機關: 基隆市
公告文號: 基府文資壹0950084095A、B號
資產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公有):國有財產局建築所有人(私有):財團法人台灣省基隆市靈泉禪寺 管理人:財團法人台灣省基隆市靈泉禪寺

指定/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主題導覽

靈泉三塔位於基隆市東郊月眉山,為靈泉禪寺建築群之一。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竣工,落成典禮啟建水陸法會,邀請近代佛學大師釋太虛(西元1890-1947年)等人前來主持法會,並對信徒講經說法,盛況空前為當時佛教界一大盛事。
靈泉禪寺靈泉三塔建築原是一層樓塔基,上方配置三座圓頂塔身,三座塔分別為開山塔、優婆塞夷同塔、報恩父母塔,三塔共構於塔基之上,合稱為「靈泉三塔」。二戰後,因空間不敷使用,在舊有建築的基礎上改建,形成今日所見樣貌。靈泉三塔的樣式為較少見的仿造印度佛塔,目前已列入基隆市歷史建築的保護之列。

發展源流

靈泉禪寺初名靈泉寺,創寺的緣由為福建鼓山湧泉寺的僧侶釋妙密(生卒年不詳)、釋善智(西元1852-1906年)等人前來基隆弘法,吸引基隆的信眾來聽經聞法,因為參與者眾多,遂發起建寺,經由地方耆紳的贊助,以及獲得月眉山大水窟的林來發(生卒年不詳)捐獻土地,於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在基隆東郊月眉山興建,3年後規模略具,因為寺址一帶有湧泉產出,所以命名「靈泉」。

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釋善慧聯合信徒總代辜顯榮(西元1866-1937年)、顏雲年(西元1874-1923年)、許梓桑(西元1874-1945年)等人一同發起,再次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寺院建立及寄附金募集許可獲准,靈泉禪寺建築格局全面完備的同時,釋善慧想到釋善智的靈骨供奉在祖堂、許多功德主之牌位供奉在西歸堂,而有了在靈泉禪寺附近建造靈骨塔的想法。於是在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取得臺灣總督府的建造許可,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竣工,迎請釋善智的靈骨入塔安奉。

為慶祝靈泉三塔之落成,靈泉禪寺啟建為期7天的水陸法會,邀請浙江普陀山釋太虛(西元1890-1947年)、七塔寺釋岐昌(生卒年不詳)來臺,法會期間2位僧侶除了主持儀式外,也與日本布教師輪流講經說法,參加法會的人數眾多,包括總督府諸官廳官員、地方仕紳、商界名人,每天大約有千人前往靈泉寺。靈泉三塔建立後,曾於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修,戰後火葬人數增加,靈泉三塔之塔位已無法負荷晉塔需求,於是在舊建築體上進行增建工事,並開闢花園,形成今日所見的建築樣貌。

靈泉三塔雖然較鮮為人知,不過迄今也約有百年歷史,外觀為地上二層,上方三座塔狀之建築,塔的樣式為較少見的仿造印度佛塔。基隆市政府將其列入基隆市歷史建築的保護之列,西元2006年7月20日公告認定靈泉三塔為歷史建築。

主要特色

靈泉三塔坐落位址在靈泉禪寺與開山堂之間,建築組群由外埕、內埕及塔所構成,三塔前的廣大庭園中央,有1條中軸線之磨石子大道,並設置石牌坊1座。

靈泉三塔的主體建築分為塔基與塔身兩部分,塔身為3座圓頂塔,3座塔配置於塔基之上,塔身的做法是石砌,3座塔身的造型一致,型式皆為覆缽式圓頂塔,這種建築型脫胎於印度Stupa,塔的平面為6角形,立面做櫃臺腳與蓮花瓣,形成塔坐於蓮花座上的情景,塔身立面設置方堵,堵內直書塔名,中間的塔名為「開山塔」、左側的塔名為「優婆塞夷同塔」、右側的塔名為「報恩父母塔」。

塔身之下為塔基,塔基原是1層樓的建築規模,平面呈長方形,表面為鑿面石片面飾,開設3個拱門,拱門兩旁為對聯、上為門額;中門的門額書寫「靈泉三塔」;左側門的門額書寫「東寶座」、右側門的門額書寫「西蓮臺」。塔基的結構體為磚石造承重牆柱,柱間跨距不大,磚柱配置緊密,加上石材橫樑,撐起上方的混凝土平頂。因為平頂上方為3座6角形塔身,於是塔基的室內結構為了支撐上方的塔身,以紅磚砌成3處環形空間,室內設置階梯狀平臺用於放置骨灰罈。

二戰後,在原本1層樓塔基上方增建,並將位於屋頂上方的欄杆、3座塔身向上移升,形成後來所見的兩層樓塔基;2樓室內安奉地藏王菩薩神像,設置閉架式塔位,正立面開闢三門二窗,1樓通往2樓的樓梯設置於兩側。這次改建同時在1樓增建鋼筋混凝土拜亭,拜亭由4根混凝土柱撐起頂板。

靈泉禪寺於清明節並無開放,民眾只能在拜亭放置供品對著塔基祭拜先人,開放時間為每年農曆3月的春季法會、農曆9月的秋祭法會,法會為期7天禮拜梁皇寶懺等經懺,法會最後一天開放靈泉三塔,民眾可進入塔內。

拜亭與2樓皆供奉地藏王菩薩,佛教徒相信地藏王菩薩於地獄救度受苦眾生。
拜亭與2樓皆供奉地藏王菩薩,佛教徒相信地藏王菩薩於地獄救度受苦眾生。
通往靈泉三塔的通道,路旁的門柱為日本時代所建。
通往靈泉三塔的通道,路旁的門柱為日本時代所建。
靈泉三塔前方的石牌坊,上書「大涅槃城」,涅槃為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
靈泉三塔前方的石牌坊,上書「大涅槃城」,涅槃為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
二戰後因室內塔位不足,於是增建成兩層樓。
二戰後因室內塔位不足,於是增建成兩層樓。
靈泉三塔是指塔基上的3座塔,分別是開山塔、優婆塞夷同塔、報恩父母塔。
靈泉三塔是指塔基上的3座塔,分別是開山塔、優婆塞夷同塔、報恩父母塔。
靈泉三塔平日沒有開放,1樓室內也沒有供奉佛像。二戰後增建拜亭,形成供佛、祭拜先人之主要空間。
靈泉三塔平日沒有開放,1樓室內也沒有供奉佛像。二戰後增建拜亭,形成供佛、祭拜先人之主要空間。
靈泉三塔前方開闢花園,照片左側下坡處為開山堂。
靈泉三塔前方開闢花園,照片左側下坡處為開山堂。
靈泉三塔共有4座春日型石燈籠,兩座配置於拜亭前方,另外兩座配置於花園內。
靈泉三塔共有4座春日型石燈籠,兩座配置於拜亭前方,另外兩座配置於花園內。
靈泉三塔原為1層樓,開闢三門,中門的門額為「靈泉三塔」。
靈泉三塔原為1層樓,開闢三門,中門的門額為「靈泉三塔」。

文獻資料

  • 1.靈泉三塔 (200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60720000001
  • 2.張崑振(2009)。靈泉禪寺佛殿、開山堂、三塔調查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3.蔡岳翰(2012)。台灣日治時期佛寺納骨塔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