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建時間可上溯道光28年(西元1848年)之前,為地方(七十二庄)重要信仰中心,呈現彰化社頭之信仰文化,祭祀圈範圍廣大,活動影響持續不斷,是地方文化重要證物。
2.建築本體為地區移民風格,並存有修建時引入的近代技術,具有地區技術史的實證意義。木造、剪黏及彩繪精美,三川殿之建法極具地區建築特色。
清乾隆年間漳、泉、粵械鬥不斷,當地的8庄頭72聚落組成七十二聯庄組織,以保護家園,並到鹿港天后宮迎請媽祖香火庇佑鄉土。枋橋頭天門宮是屬於聯庄組織共同信仰的媽祖廟,與臺灣其他有名的媽祖廟最大的不同,在於廟內不供奉單一的媽祖,而是由8庄頭分別各自雕塑媽祖神像,一同供奉於天門宮裡。
七十二聯庄是個超越族群與地域的組織,透過媽祖信仰結合了不同背景的人們,每個庄頭供奉名字各異的媽祖,但在同一個媽祖廟裡祭祀。天門宮則扮演聯庄組織的宗教樞紐角色,將分布各地的住民以宗教串連在一起。
清康熙年間(西元1684-1722年),施世榜(西元1671-1743年)開築八堡圳,彰化平原吸引大量的福建移民進入開墾,以漳州人居多數,漳州人後裔蕭姓一族相繼進入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其東邊稱為武東保,大約為現今的社頭鄉一帶;其西邊則為武西保,大約今日的永靖、埔心一帶。在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分類械鬥越演越烈,客家人與漳州人為了自保,遂彼此聯合以抵禦泉州人,逐漸形成8庄頭72聚落,發展為七十二聯庄組織,以保衛家園。
枋橋頭天門宮創立於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原名枋橋頭天后宮。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施琅(西元1621-1696年)攻臺,隨軍帶著由湄州天后宮迎請來的媽祖,擊敗明鄭王朝後,施琅之侄施世榜將此媽祖像留在鹿港天后宮,之後有一位鹿港黃姓商人遷到枋橋頭定居,便從鹿港天后宮迎請分香到枋橋頭建廟,即為枋橋頭天門宮的前身。清嘉慶3年(西元1798年)擴大規模改建,廟中有「海國安瀾」匾額即是此時留下來的遺跡。
清道光29年(西元1849年),七十二聯庄的粵、漳籍的地方仕紳招募信徒,籌劃重建枋橋頭天門宮,除了代表媽祖的天門宮,也在旁邊興建供奉粵藉住民的守護神三山國王的鎮安宮,表示漳、粵住民的大團結。
早年8庄頭的媽祖都供奉在枋橋頭天門宮,到了日本時代,已經沒有漳泉粵械鬥的情形,而且考量七十二聯庄的聯合祭祀媽祖活動不甚方便,所以有一些較大的頭會迎請自己的媽祖回家奉祀,目前仍有一些未建廟的頭之媽祖放在天門宮裡奉祀。特別是每逢天門宮媽祖繞境時,都會邀請鎮安宮三山國王一起陪同出巡。
清乾隆年間,漳、泉、粵械鬥不斷,當地的8庄頭72聚落組成七十二聯庄組織,各自有媽祖,每位名稱都不一樣,諸如開基祖媽、湄州媽、大媽、大二媽(武東大二媽)、舊二媽、武西二媽、太平媽、湳雅大二媽。以地域來看,在武東堡供奉開基祖媽、湄州媽、大媽、大二媽、舊二媽;而武西堡則供奉武西二媽、太平媽、湳雅大二媽。
枋橋頭天門宮目前仍維持到鹿港天后宮的進香儀式,但不是每年進香,而是維持每10年連續3年進香,例如民國100年代,就是於民國100到102年(西元2011-2013年)連續3年進香。進香時,人數眾多,每次大約兩、三萬人之間,神轎與陣頭數量也相當驚人,每每擠破從枋橋頭到鹿港天后宮短短30公里的路程,常常會有頭陣已經到鹿港天后宮,尾陣仍在天門宮等候出發的情形,可以說是前往鹿港天后宮進香的宮廟裡面最大者。特別是天門宮都是在農曆3月29日或3月30日進香,當天夜宿鹿港,四月回鑾,進香時間跨了2個月。此外,在回鑾前的交香儀式中,執事人員跪在鹿港天后宮供桌上擲筊,更是絕無僅有。
枋橋頭天門宮在重修時增建了單開的山門,彰化縣內只有19座宮廟有設置山門,枋橋頭天門宮就是其中之一。在整體廟宇建築上面,由於枋橋頭天門宮最近一次大型的重修為民國50年(西元1961年),建築材料已以混凝土為主流,木結構已經慢慢式微,枋橋頭天門宮的廟體建築正走在從木結構轉向混凝土建築的轉捩點上,揉合傳統與現代的風格,處處可以看見折衷的痕跡。例如龍虎兩邊的過水廊,其支撐柱不同於一些傳統老廟宇,以木柱或者石柱為主,枋橋頭天門宮則是用混凝土柱,外覆以磨石子,這是當年流行的建築手法;而正殿與三川殿的通梁與瓜筒,則留下木結構廟宇的特色。正殿用三通五瓜設計大梁結構,為漳派手法,外型肥壯像南瓜,俗稱「金瓜筒」。
從正殿往三川殿望去,左右的過水廊的柱子都是採用磨石子柱,柱形都是圓柱。
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的「海國安瀾」匾額,是天門宮裡最重要的匾額。
枋橋頭天門宮供奉不只一位媽祖,而是8庄頭72聚落各自信仰的媽祖都供奉於此。
壁堵上用了許多剪黏來呈現藝術裝飾,圖中是講述「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
當年秀水下崙秀才吳椪(生卒年不詳)慷慨解囊,贊助天門宮的重修。為感其德,天門宮在民國50年(西元1961年)的重修也在廟裡勒碑為紀念。
在三川殿左側裙堵上的「武松打虎」石刻,為蕭姓族人奉獻,蕭姓為社頭一帶的大姓。
正殿的龍柱及側門。在龍柱與後柱間的地板上,有大理石做為地板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