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二林仁和宮

二林仁和宮
*
仁和宮正面照,傳統閩南的建築風格,屬狹長型平面,為縣定縣定古蹟。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中正路58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
經 緯 度: 120.36808,23.89906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仁和宮所在的二林鎮,因早期商業鼎盛,空間有限,人和宮主體建築兩側亦受到空間限制,所以採縱深發展,整體格局較為狹長,屬於街屋式廟宇。
2.仁和宮雖經歷數度重修,但仍保存著傳統閩南的建築風格,整體空間組織簡單而明確,架構清晰,比例勻稱、樸拙而典雅,具有保存價值。
3.仁和宮現存的古物,有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的對聯及重修之石碑二方,對其他地名沿革及風俗民情皆能從碑文暸解,極具歷史參考價值。

主題導覽

仁和宮為早期彰化二林地區信仰中心,初建年代不明,最早的改建紀錄為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因建築老舊,經過在地方仕紳、耆老商議後集資修建。日本時代二林蔗農在李應章(西元1897-1954)醫師的倡導下組成「二林蔗農組合」,於廟埕舉行「農民大會」,仁和宮成為蔗農聚集爭權益的場所,見證臺灣農民抗爭血淚史。

經過多次改建的仁和宮,仍然完整保留傳統閩南建築特色,建築外觀為因應市街熱鬧的商業活動,呈狹長型街屋平面,深達35公尺,廟格局為三殿二院,以正殿為主要祭祀區域,強調莊嚴肅穆,高度為三進中最高、縱向長度最深。屋頂建築部分三川殿採單簷歇山式建築,正殿與後殿則為硬山式建築。迴廊、天井在狹長型的建築群中呈現對稱作用,使建築整體產生比例和諧的美感。

發展源流

仁和宮起源於漳、泉二州來臺開墾定居的二林先民,沿襲祖籍地的信仰習慣,在二林興建媽祖廟,供奉天上聖母,成為二林地區的信仰中心。建築本身最早可考記載為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的第一次重修碑文,因年歲已久宮廟外貌剝落,地方耆老士紳倡議擴建,重修工作歷經8年,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完工。

仁和宮由於二林媽祖靈驗,深得四方居民愛戴,常年香火鼎盛。日本時代信眾有感於距離前次改建已有百年,長久風霜歲月侵襲,檐桷剝落,而且拜亭在街肆繁盛下,顯得狹隘老舊,於是地方人士向當局請願重修獲准,進而與地方信徒勸募修建經費,日大正13年(西元1923年)仲秋興工,次年6月竣工。重修碑文上記載,此次的重修仁和宮仍然維持清朝修建的原貌,因廟宇匹鄰街道而將之退後,並新購毗連土地2段,正殿增建耳門,天井展長,廟外左右各留餘地4尺做通巷,因而廟貌於聿新且較以前寬敞。

修建完後的仁和宮見證「二林事件」始末,因位於鬧區及信信仰中心,仁和宮前的廟埕成為二林地區蔗農集會爭權益的場所。由李應章醫師、劉崧甫(西元1898-1971年)等地方士紳結合醫師、知識分子與蔗農們成立「二林蔗農組合」是臺灣農民組織的先聲。臺灣農民至此有組織性地對有日本殖民政府撐腰的糖廠展開剝削反抗,於於日大正14年(西元1925年)9月,二林蔗農組合再度舉行農民大會,同年10月22日,糖廠在日本警察保護下,強行賤價收割甘蔗,爆發蔗農與警察、糖廠收割員等上百人的衝突,有憤怒的蔗農奪下警察佩刀並在混亂中將7名日本警察毆傷,蔗農組合領導人李應章醫師等幹部及蔗農近百人因此被捕且多人遭到判刑。

仁和宮前後總共經歷4次修建,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但921大地震時造成毀損,隔年由政府主持修復至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完工成為今貌。

主要特色

仁和宮自興建以來就位於二林的熱鬧市街中,原為坐北朝南的木造結構,清嘉慶年間的第一次重修,將原本只有二進式的仁和宮,增擴後殿成為日字形的三進建築。建物外觀保存著傳統閩南式建築,其三川殿屋簷是以單簷歇山式,正殿與後殿則為硬山式,因此從側面觀看山牆,可發現兩種不同的建築差別與屋簷的櫛比鱗次,三殿外牆均有閩南建築常見的「懸魚惹草」為牆面帶來點綴效果;又因處商業繁盛中心,建築整體為街屋式的狹長型平面,三川殿面寬三開間,殿前有一對龍柱及獅座,為日本時代重修時的作品。兩旁龍虎堵石雕,仍保存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的作品;殿門正面皆採木板門屏,正門兩邊為少見的木雕隔扇,上頭有一對木雕對聯,其上書「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的篆字雕刻。

三川殿左右兩廊有數塊古碑,其中又以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重修仁和宮碑記」、日大正14年(西元1925年)「重修仁和宮碑記」最為重要,是仁和宮早期修建的歷史文獻資料。正殿金爐前方設有一頭財牛,象徵「牛轉錢坤」,而信眾們相信財牛肚裡有財,認為「有摸有進財」因此將財牛摸得黑亮。正殿空間莊嚴肅穆,神龕兩旁有一對木製對聯,係以仁和宮的廟名為冠首的聯句,其上書「仁同坤元資生捨宏光大、和本乾道變化保合利貞」,為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重修時的文物。

正殿供奉天上聖母,其身是為少見的藤編軟身神像,兩旁矗立千里眼及順風耳左右而侍,後殿主祀觀音,兩旁供奉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院子前有一石製公斗,為早期買賣度量衡的公正的量器,放置廟中請天上聖母做為公證。

仁和宮除了建築本體外,多處可見楹聯、匾額,也可看到不少名人雅士題字,如于右任(西元1879-1964年)、黃朝琴(西元1897-1972年)的墨跡,為廟宇增添些許宗教與藝術相容之氛圍。仁和宮每逢節慶及每月農曆初一、十五,仁和宮的誦經團都會誦持經文為民眾消災祈福;此外,廟方持續提供獎助學金給予優秀與清寒學生,並提供急難救助多年,多次蟬聯全國績優宗教團體多次。

院子前有一石製公斗,為早期買賣度量衡公正的量器。
院子前有一石製公斗,為早期買賣度量衡公正的量器。
兩旁龍虎堵石雕,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的作品。
兩旁龍虎堵石雕,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的作品。
三川殿木雕隔扇篆文,殿門正面皆採木板門屏,正門兩邊為少見的木雕隔扇。
三川殿木雕隔扇篆文,殿門正面皆採木板門屏,正門兩邊為少見的木雕隔扇。
仁和宮正門上,有紅底金字11言聯,為時任監察院長于右任所題「仁可頌聖壽無窮祥興福建;和為貴母儀永久德沾儒林」。
仁和宮正門上,有紅底金字11言聯,為時任監察院長于右任所題「仁可頌聖壽無窮祥興福建;和為貴母儀永久德沾儒林」。
三川殿前有一對獅座,為日本時代重修時的作品。
三川殿前有一對獅座,為日本時代重修時的作品。
日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兆民永賴」匾額
日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兆民永賴」匾額
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重修仁和宮碑記,記載仁和宮修建的歷史文獻資料。
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重修仁和宮碑記,記載仁和宮修建的歷史文獻資料。
正殿前擺設一頭牛,象徵「牛轉錢坤」。
正殿前擺設一頭牛,象徵「牛轉錢坤」。
位於正殿清嘉慶年間的對聯,上聯仁同坤元資生含宏光大,下聯和本乾道變化保合利貞,足以見證仁和宮歷史。
位於正殿清嘉慶年間的對聯,上聯仁同坤元資生含宏光大,下聯和本乾道變化保合利貞,足以見證仁和宮歷史。

文獻資料

  • 1.彰化縣第三級古蹟二林仁和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6)。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摘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5_00004669
  • 2.李奕興(1995)。古來的天地:彰化縣古蹟導覽手冊。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臺灣鄉土文獻影像。摘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2_00001625
  • 3.陳仕賢(2006)。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臺灣鄉土文獻影像。摘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4_00003541
  • 4.黃奕鎮等(1995)。彰化縣古蹟圖說。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臺灣鄉土文獻影像。摘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2_00001578
  • 5.二林仁和宮(198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29
  • 6.江健男(2009)二林仁和宮媽祖,見證蔗農的苦難。摘自:http://blog.udn.com/500changhua/2693512
  • 7.林敬家(2018)。景氣差點燈趨保守 二林仁和宮:光明、太歲燈仍舊旺。聯合報。摘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5/3565842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