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景美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
*
景美集應廟至今歷經3次修整,為「兩殿兩廊兩護龍」的標準格局。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8年11月16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
經 緯 度: 121.54183,24.99169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
公告文號: 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760254705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清代安溪高姓族人來臺開墾並迎來原鄉守護神保儀尊王,1860年建廟於景尾(今景美)頂街,1867年遷建於現址。景美集應廟的興建與景美地區的開發關係密切,為景美地區安溪人的信仰中心,也見證了安溪人對於景美地區開發之貢獻。
2.景美集應廟為「兩殿兩廊兩護龍」之平面格局,空間安排上中軸依序配置有三川殿及正殿、兩廊暨左右兩護龍,柱列整齊,左右對稱,格局嚴謹。

主題導覽

景美集應廟為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的廟宇,創建於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於清康熙末年3姓族人(高、張、林3姓族)渡海來臺發展,同時將雙忠信仰帶入臺灣,爾後嗣3姓分立,各自建廟。景美集應廟為高姓族人所建,廟內尊王聖像,即渡臺時由福建安溪大坪集應廟而分靈,係景美地區安溪人信仰中心,也見證反映安溪移民開拓以及景美地區的發展史,極具重要意義和價值。

景美集應廟於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 遷建現址,至今曾歷經3次修整,為「兩殿兩廊兩護龍」的標準格局,柱列整齊、左右對稱,格局嚴謹。建築本身精緻典雅,屋脊上的燕尾及垂脊上的花草人物剪黏,工法精湛,而且廟內部的匾額、碑文、龍柱、石雕及彩繪保留完整,古風尚存。

發展源流

景美集應廟由福建安溪高姓移民創建於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景美集應廟之主祀雙忠,是福建安溪民眾所信仰的鄉土保護神及驅趕害蟲保護農作之神。雙忠信仰源於唐代,相傳保儀尊王為安史之亂時期,堅守睢陽城的武將張巡(西元709-757年)及太守許遠(西元709-757年)。唐末高、張、林3姓族人於遷徙至福建安溪之過程中,因3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指引保佑,故以「集應」為廟名,建寺供奉。

景美集應廟創建背景與福建安溪移民開拓史有深遠關連。清康熙年間高、張、林3姓族人從福建安溪移居至臺北,由淡水(滬尾)上岸,經北投、沿淡水河流域,向上尋找能開發的土地,移民所經之地也逐漸形成雙忠信仰的信仰圈。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萬華(艋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情勢嚴峻,高、張、林3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並以拈鬮(用抓取或抽取以卜的方式來決定勝負之器具或紙條)分配3項寶物︰尪公聖像、林氏夫人聖像、香爐之歸屬,高氏族人抽得尪公聖像,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建廟。3姓族人雖各自建廟,卻也都稱為集應廟,為辨別起見,便各自在廟名上冠上地區名稱,高氏於景美地區建廟,故稱景美集應廟。

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由於舊址經常淹水,風水不佳,遷建於景尾街下街,即今日廟址,目前正殿仍高懸當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匾額,見證歷史。景美集應廟至今歷經3次整修,第一次在日大正13至15年間(西元1924–1926年)進行,是因景美地區發生大水災,廟體受損而整修,同時增建右廂房。景美集應廟目前建築外觀仍維持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整修後之樣態;第2次於民國48至49年間 (西元1959-1960年),此次修整,留下當時的流行建材磨石子神龕與地板外,三川殿與正殿也匯聚諸多匠師的彩繪作品,並於廟埕部分增建戲臺 (中正臺)。第3次則因年久失修屋頂塌陷,而於民國92至94年(西元2003–2005年)進行修復,整體修復完成後,重新開放民眾參觀。

主要特色

景美集應廟以景美山為屏山,面向景美溪、新店溪,背山面水,坐東向西,雖然歷經三次整修,但廟內之建築結構與文物仍保存良好,古風猶存。除了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匾額,每次大修竣工後的贈匾及銘刻碑文,亦見證著廟史與發展,如廟內置「威鎮東瀛」和「南閩遠服」匾額即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時期修峻匾額。

景美集應廟為「兩殿兩廊兩護室」之格局,前殿中央抬高的三川脊,中門屋脊中央有福祿壽三仙之泥塑剪黏;廟宇正面三川殿步口廊下的紅色木柵欄,為清代寺廟普遍性的做法,景美集應廟至今仍舊保有此傳統特色。

三川殿步口左右之壁堵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時期所留下之作品。步口正門石獅為南獅中的閩南獅,龍邊屬陽,為公獅,虎邊屬陰,為母獅,兩獅轉頭對看,表情威而不猛,神情溫馴,十分討喜。公獅身上刻有同治和大正兩個紀年,代表石獅為日大正年間所做,基底則為原來清同治時之作品。

三川殿入口龍柱以觀音石雕成,單龍盤於八角石柱,頭下尾上,線形流暢,簡潔剛健,柱上有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梅月落款。景美集應廟內的木件上有許多彩繪,三川殿與正殿彩繪多為民國48至49年間 (西元1959-1960年)整修時,匯集陳玉峰(西元1900-1964年)、劉沛(西元1884-1972年)、洪寶真(生卒年不詳)、許連成(西元1919-2002年)創作。其中廟內之門神彩繪,即是三重彩繪名匠許連成的作品。拜殿內,左右兩側之水車堵及龍虎牆皆是交趾陶的作品,做工精細,值得細細欣賞。

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俗稱尪公),常有地方為驅除蟲害以確保農作物順利豐收,因此迎請「保儀尊王」至田裡巡境之儀式,稱為「迎尪公」。目前雖因時空改變,農業已被工業取代,但為保存並延續文化傳統、發揚保儀尊王(尪公)的忠義精神,所以建廟至今159年來,景美集應廟每年於農曆10月15日定期舉行保儀尊王及廟宇聯合的景美繞境。

每年元宵節後,會擲茭決定豬公祭的活動日期,虔誠祭祀保儀尊王,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拜殿左側龍堵大型交趾陶作品
拜殿左側龍堵大型交趾陶作品
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第一次修的匾額
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第一次修的匾額
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廟宇落成匾額
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廟宇落成匾額
三川殿步口虎邊身堵部位的「虎堵」
三川殿步口虎邊身堵部位的「虎堵」
三川殿步口龍邊身堵部位的「龍堵」
三川殿步口龍邊身堵部位的「龍堵」
三川殿中門兩側鏤空螭虎石窗
三川殿中門兩側鏤空螭虎石窗
三川殿步口正門的閩南石獅
三川殿步口正門的閩南石獅
三川殿入口八角蟠龍柱
三川殿入口八角蟠龍柱
三重彩繪名匠許連成(西元1919-2002年)的門神作品
三重彩繪名匠許連成(西元1919-2002年)的門神作品

文獻資料

  • 1.許淑雅(2014)。景美夜市與集應廟發展衝突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畢業論文。
  • 2.李乾朗(1999)。景美集應廟調查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3.景美集應廟官網(不著年代)。景美集應廟,摘自:http://jm-jiyingtemple.org.tw/
  • 4.記憶臺北(2008)。景美集應廟,摘自:https://blog.xuite.net/liangcw/blog/16350095-景美集應廟
  • 5.水瓶尼克的傳統建築(2016)。在臺北市「景美集應廟」遇見「石莊」彩繪(劉沛)!,摘自:http://aquanick.pixnet.net/blog/post/102869956-在台北市「景美集應廟」遇見『石莊』彩繪(
  • 6.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2014)。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摘自:https://blog.xuite.net/jingmei.history/twblog1/203002472-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