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延平基督教會

延平基督教會
*
延平教會正面照,保留著日治時期仿哥德式教堂建築樣式,被指定為臺北市內古蹟。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教堂
所在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2段247巷5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8年02月02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
經 緯 度: 121.51268,25.06240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
公告文號: 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730191700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教堂

指定/登錄理由

1.延平教會原為日本聖教會宣教場所,建物創建於日治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李幫助(西元1909-1997年)牧師曾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籌資重新修建,於民國46年(西元1957年)改稱「延平基督教會」,具見證聖教會宣教之歷史價值。本教堂位於大橋頭附近之太平市場內,與地方發展亦有密切關係。
2.建築為紅磚造,後外加洗石子裝修,入口設有塔樓,屋頂原有小尖頂,後改設十字架,入口設尖拱門,上層前後設牛眼窗,並保留磚牆體、扶壁、尖拱窗等,整體建築仍維持優美的量體與和諧的比例;教會內部保存磨石子講臺、西式木屋架與鋼柱桿,尖塔內閣樓等,具建築史價值。

主題導覽

延平基督教會原為日本「聖教會」宣傳教會的場所,教堂建築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由林天生、李幫助牧師籌資重建,民國46年(西元1957年)改稱「延平基督教會」,具見證聖教會宣教歷史價值。教堂位於大橋頭附近太平市場內,四周全都是市場菜販,與地方發展亦有密切關係。

建築本體為紅磚建造仿哥德式建築樣式,外加洗石子工法裝修,設有塔樓,屋頂原有小尖頂,後改設十字架,入口設尖拱門,上層前後設牛眼窗,並保留磚牆體、扶壁、尖拱窗等,見證20世紀初臺北街頭洋式建築一連串延續的演變,具高度歷史、建築藝術保存價值,其中不乏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

發展源流

聖潔運動是美國基督教發起的靈性復興運動,於18世紀由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西元1703-1791年)所推廣,在西元19世紀宗教復興運動興起後,於歐美地區被推崇。延平基督教會原名為「聖教會」,成立起源可追朔至西元1905年,由美國查理士考門(Charles Cowman,又稱高滿先生;西元1868-1924年)牧師與日本中田重治(西元1870-1939年)牧師組織「遠東宣教會」,並以東京為據點,向亞洲其他地區推廣聖潔運動。

日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中田重治和安部籐夫(西元1887-1976年)前往臺灣,利用長老教會禮拜堂作巡迴布道,同年的1月30日他們借用「台灣日日新聞社」樓上舉行臺灣第一間聖潔教會的發會式,並租用於御成町一丁目十番地之店舖二樓為據點,安部籐夫為第一任駐堂牧師,「台灣聖教會」正式成立。昭和12年(西元1931年)遷往今日華亭街後,於西元1937年籌資購地建堂,同年12月12日完工舉行獻堂禮,此為今日現址。

教堂建築由李幫助(西元1963-1997年)牧師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幫忙籌款修建後,民國46年(西元1957年)改稱「延平基督教會」,使用至今。同年李幫助牧師接手延平教會事宜,其為臺灣第一位女牧師與道生神學院創辦人,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女權主義的先驅。現今延平基督教會則又回歸至聖教會系統。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經由多方人士協助、蒐整歷史資料,使日治時期便開始使用的西洋混日式工法的教堂,得以保存為直轄市定古蹟。
 

主要特色

延平基督教會隱身於太平市場內,建物原為一層樓紅磚建築,經改建後外牆改為洗石子工法,整體外觀仍是當年流行的仿哥德式建築樣式。建物外有圍墻,由兩側出入,平面簡單。屋頂原有小尖頂,因颱風破壞後,改設十字架。鐘樓和尖拱入口,尖拱為雙心拱的一種,在拱的上端呈現交點,於中世紀哥德教堂中常見,具傳統西洋教堂代表性,而教會鐘樓上的牛眼窗,牛眼窗是一種具裝飾性的圓形窗戶,可開於牆上和圓頂上,為富當代特色的建築樣式,整體仍保持優美的建築量體與和諧的比例,簡單樸素。

建物教會內部保存最早期的磨石子講臺,上方裝設中柱式桁架(西洋式三角屋架,當中有立柱,在臺灣普遍於西元1920年後被使用)與鋼柱桿、尖塔內閣樓等,並排的尖拱窗,雖然安裝現代擺設和鋁門窗,仍不失古樸和優雅。而且尖拱窗是基督教建築中常見的設計,比例狹長但進光亮較少,使人有高聳、神秘感,亦適合教堂氛圍。

目前教會除作為傳道場所於每周日上午進行禮拜活動外,也在當地進行社區總體營造,與大同社大合作人文歷史調查,從事老人關懷及弱勢學童課後輔導等工作,培訓志工關懷酒癮和戒毒,提供精神障礙者定期上課的場地,與周遭社區互動良好。教會目前朝向成立對社區、對市民開放的文史中心,除開放市民參觀外,還將教堂自日治時期起的歷史沿革、傳道人們對社會的貢獻所形塑的活歷史,在這棟古蹟中展覽出來。

太平國小前人行道,敍述記載延平基督教會的事蹟的銅地磚,使歷史融入生活中,充滿社區意象。
太平國小前人行道,敍述記載延平基督教會的事蹟的銅地磚,使歷史融入生活中,充滿社區意象。
教堂周末禮拜後練唱聖歌的現況,具有凝聚民眾之力量。
教堂周末禮拜後練唱聖歌的現況,具有凝聚民眾之力量。
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的教堂講臺,保留初建時的樣貌,用於禮拜與牧師講道。
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的教堂講臺,保留初建時的樣貌,用於禮拜與牧師講道。
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的中柱式桁架,其設計因空間通風,所以保存完整。
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的中柱式桁架,其設計因空間通風,所以保存完整。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整修時加裝於教堂中的三葉吊扇(以電能源驅動葉旋轉的機械風扇),其細節與款式充滿民國40年代的風格,至今仍運轉使用中。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整修時加裝於教堂中的三葉吊扇(以電能源驅動葉旋轉的機械風扇),其細節與款式充滿民國40年代的風格,至今仍運轉使用中。
融入基督教三位一體概念設計的尖拱窗。三位一體為基督教教義中泛指聖父、聖子、聖靈為完全神,同為一神。尖拱窗比例狹長但進光亮較少,亦適合教堂氛圍。
融入基督教三位一體概念設計的尖拱窗。三位一體為基督教教義中泛指聖父、聖子、聖靈為完全神,同為一神。尖拱窗比例狹長但進光亮較少,亦適合教堂氛圍。
本為仿哥德式的屋頂,因颱風破壞後,改設為十字架,形成特色之一。
本為仿哥德式的屋頂,因颱風破壞後,改設為十字架,形成特色之一。
教堂外觀整體以洗石子工法所製,洗石子為人造石的一種,以人工用噴水器將水泥洗去一部分,使小石粒露出的工法。
教堂外觀整體以洗石子工法所製,洗石子為人造石的一種,以人工用噴水器將水泥洗去一部分,使小石粒露出的工法。
教堂女兒牆上的牛眼窗,為常見於教堂中的特色窗之一,有換氣之功能。
教堂女兒牆上的牛眼窗,為常見於教堂中的特色窗之一,有換氣之功能。

文獻資料

  • 1.延平基督教會(2018)。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0226000003
  • 2.石素英(不著年代)。跟上帝談條件的奇女子-臺灣第一位女牧師李幫助。臺灣國家基督徒女性靈修協會。摘自:http://www.nsocws.tw/modules/tadnews/page.php?nsn=76
  • 3.陳秀雯(2017)。成功搶救老教堂!70年延平教會列為市定古蹟。基督教論壇報。摘自:https://www.ct.org.tw/1316619
  • 4.陳香蘭(2017)。70年延平基督教會 文資審議指定為市定古蹟。新頭殼newtalk。摘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2-13/106894
  • 5.救了受難天使,得罪暴戾撒旦,當著基督面持刀作見證,善惡不兩立要殺好心人(1958),聯合報,3。
  • 6.黃嘉如(2017),延平基督教會歷史文獻資料。未出版。
  • 7.鄧世安(2014)。福音教派的人文主義—一種關於「基督徒之生活」的論述。輔仁歷史學報,32。新北市。
  • 8.張聖佳(2015.04)。從聖潔運動的源起與發展來反思。今日華人教會。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香港。
  • 9.認識台聖(不著年代)。基督教台灣聖教會總會。摘自:http://www.holiness-church.org.tw/history
  • 10.台灣聖教會歷史(不著年代)。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基督教北門聖教會。摘自:http://w3.nghcc.org.tw/?page_id=135
  • 11.專題報導:1935年臺灣博覽會與臺北大橋頭教會之開創(上)──由臺北教會成立七十週年回顧其與「臺灣博覽會」之淵源(2005)。 聖靈月刊,337。真耶穌教會。摘自: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Chio/Chio,ABen/brief/UYBun.htm
  • 12.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