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嘉義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
*
嘉義城隍廟三川門的屋頂為假四垂式
資產類別: 古蹟-國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嘉義市東區民族里吳鳳北路168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5年05月05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
經 緯 度: 120.45399,23.47866
指定/登錄機關: 文化部
公告文號: 文授資局蹟字第10430037611號
資產保存者: 國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為清代一府三縣的縣級城隍廟,現地保存良好,見證臺灣城市發展與地方宗教信仰。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諸羅知縣周鍾瑄造像。

2.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廟內眾多名師的交趾陶、彩繪、神像、神轎、碑記檔案等保存良好,具地方各類藝術的流派的特色。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清初一府三縣,唯一保存的縣級城隍廟,廟內保存碑記,及匠師名家作品皆不易再現。

4.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王錦木的執篙首件作品,完整保留各時期的構材。除維持原功能廟宇使用外,亦可宣揚宗教教育及文資教育。

5.具其他古蹟價值者:碑、匾文物附於建築見證古蹟價值與年度之民俗節慶,及自定之住民公約。

主題導覽

嘉義舊稱諸羅,清朝設置諸羅縣,在今日嘉義市興築縣城,城隍原是城池的守護神,從自然神進而演變為陰間司法體系的司法神,凡是築城必會營建城隍廟,因而嘉義城隍廟自創建以來在當地享有崇高信仰地位,每年農曆6月底到7月1日舉辦為期數日的普度法會,隨著城隍廟普度法會的舉行,嘉義市各地也會展開為期1個月的普度活動,
城隍廟建築為三川門、拜亭、正殿的三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改建而成,正殿牆堵施作交趾陶日文和歌,融合臺日文化展現時代歷史意義。

發展源流

嘉義舊稱諸羅,諸羅縣城隍廟是縣令周鍾瑄(西元1671-1763年)發起興建,清代歷次興修也都與官方有關。日治時期城隍信仰從嚴肅的官方性質轉變成民間信仰。日治昭和11年(西元1936年)由嘉義地方首長擔任改築委員長,並於昭和15年(西元1940年)建成三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今日的三川門、拜亭、正殿即為此次重建之樣貌。

日治昭和年間,城隍廟的相關人士開始討論改築一事,昭和11年(西元1936年)5月31日舉行「改築奉告祭」,在諸位士紳及眾多信徒捐款下於翌年動工,神像移至戲臺供奉,昭和15年(西元1940年)10月竣工。此次重建奠定了城隍廟的建築格局與廟貌,主體建築為三落帶拜亭之格局,三落即三川門、正殿、後殿,拜亭位於三川門與正殿之間,拜亭的兩側附有龍、虎天井,這種空間組構,是在兩建築之間藉由拜亭作聯繫,形成連貫性的空間。

日治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日本當局進行寺廟整理工作,開始將嘉義境內的寺廟進行祭祀與財產的調整,許多寺廟都被迫廢除,各祀神遂被請入城隍廟內。嘉義城隍廟在戰後最主要的修建紀錄是民國69年(西元1980年)將原後殿建築拆除改建,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竣工,各樓層供奉不同祀神。

主要特色

百年悠久歷史的嘉義城隍廟保存為數不少的文物,嘉義市政府在民國97年(西元2008年)公告「嘉邑城隍廟道宏化育匾額」與「嘉邑城隍廟武轎」為古物,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公告「臺洋顯佑」匾為古物。「道宏化育」匾是出自王得祿(西元1770-1842年),「臺洋顯佑」匾則源自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嘉義地區發生大旱,適逢嘉義城內迎請北港朝天宮媽祖入城,北港朝天宮、嘉義城隍廟與東門龍王廟共同祈雨,隔日便天降甘霖,巡撫劉銘傳(西元1836-1896年)遂奏請光緒皇帝(西元1875-1908年在位)分別賜予三間廟宇不同題字的御匾,如今僅嘉義城隍廟、北港朝天宮尚保留御匾。

嘉義城隍廟前埕右側靠近牌樓的區塊原為戲臺,日治時期為求廟前空間的靈活運用,戲臺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建築構件被林文章(西元1894-1983年)買下重組,內部格局也重新設計規劃為民宅。民國98年(西元2009年)嘉義市政府登錄「原嘉義城隍廟戲臺(林宅)」為歷史建築。

戲臺原址在今城隍廟前埕右側靠近牌樓的區塊,日治時期為求廟前空間的靈活運用,戲臺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推測在日治昭和15年(西元1940年)10月之後遭到拆除,戲臺的建築構件被林寬敏之子林文章(西元1894-1983年)買下重組,拆遷的戲臺被林文章重新設計,內部格局也重新規劃,成為民宅。民國98年(西元2009年)嘉義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嘉義市有句俗諺「城隍爺放鬼,地藏王收鬼」,意思是嘉義城隍廟負責每年農曆7月初的鬼門開普度,地藏王廟負責7月末日的鬼門關普度。嘉義城隍廟每年循例由九大柱(9個神明會)協力,在農曆6月底到7月1日舉辦為期數日的普度法會,隨著城隍廟普度法會的舉行,嘉義市各地也會展開為期1個月的普度活動。
城隍廟正殿左右牆面方堵,堵內為交趾陶製作日文和歌,牆前排列家將神像,形塑城隍廟融合臺日文化的特色。
城隍廟正殿左右牆面方堵,堵內為交趾陶製作日文和歌,牆前排列家將神像,形塑城隍廟融合臺日文化的特色。
正殿主祀城隍,兩側分別立著文判官、武判官、侍者神像。
正殿主祀城隍,兩側分別立著文判官、武判官、侍者神像。
「臺洋顯佑」源自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公告為古物。
「臺洋顯佑」源自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公告為古物。
用於城隍出巡的執事牌,「綏靖侯」為清朝對於州級城隍的封號。
用於城隍出巡的執事牌,「綏靖侯」為清朝對於州級城隍的封號。
嘉義城隍廟平面布局屬於三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三川門、拜亭、正殿形成連貫性的空間。
嘉義城隍廟平面布局屬於三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三川門、拜亭、正殿形成連貫性的空間。
城隍廟內供奉的開漳聖王,原是聖王廟的祀神。日治時期推行「神佛升天運動」,整併拆除臺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並將沒入神像集中焚毀。當時道教的神尊如開漳聖王等神尊集中合祀在城隍廟。
城隍廟內供奉的開漳聖王,原是聖王廟的祀神。日治時期推行「神佛升天運動」,整併拆除臺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並將沒入神像集中焚毀。當時道教的神尊如開漳聖王等神尊集中合祀在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門神為陳玉峰所繪,具珍貴歷史文化價值,廟方委託修復師團隊修復,歷經三年於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修復完成。
嘉義城隍廟門神為陳玉峰所繪,具珍貴歷史文化價值,廟方委託修復師團隊修復,歷經三年於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修復完成。
城隍神轎為鎮廟之寶,是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聘請名匠黃順財為神轎雕刻主事者,於大正15年(西元1926年) 完工。
城隍神轎為鎮廟之寶,是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聘請名匠黃順財為神轎雕刻主事者,於大正15年(西元1926年) 完工。
清朝道光27年(西元1847年)嘉義知縣王廷幹所立「靈陰堂」碑,靈陰堂是供奉客死異鄉的幕僚等人士靈位。
清朝道光27年(西元1847年)嘉義知縣王廷幹所立「靈陰堂」碑,靈陰堂是供奉客死異鄉的幕僚等人士靈位。

文獻資料

  • 1.閻亞寧主持,卓克華、陳昶良協同主持(2010)。嘉義市「市定古蹟嘉義城隍廟」調查研究。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2.閻亞寧主持,簡雪玲、波多野想協同主持(2011)。嘉義市歷史建築原嘉義城隍廟戲臺(林宅)修復再利用計畫。嘉義: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條目參照

  • 原嘉義城隍廟戲臺(林宅)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