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竹金山寺

新竹金山寺
*
新竹金山寺主體建築格局是一座單落三開間帶左右護龍的建築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竹市東區仙水里金山20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
經 緯 度: 121.01527,24.77782
指定/登錄機關: 新竹市
公告文號: 七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主題導覽

新竹金山寺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此地名為「金山面」,地名如當地山勢,形如「金」或「人」字,取「形開金面」之意。清乾隆、嘉慶年間漢人入墾,崇祀觀音以保開墾平安,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郭家獻地,建造草庵稱為「香蓮庵」,歷經修建改名,日治明治29年(西元1896年)重建後改名「金山寺」。

金山寺主體建築為坐東南朝西北,格局是一座單落三開間帶左右護龍的建築,正身明間供奉觀世音菩薩、韋馱、伽藍護法、十八羅漢、太歲星君,左護龍供奉註生娘娘,右護龍供奉九玄七祖牌位。

發展源流

新竹金山寺一帶山勢形如「金」或「人」字,中間坡度和緩,可以眺望竹塹城,故取風水吉祥之意「形開金面」而稱「金山面」。清乾隆、嘉慶年間漢人入墾此地,崇祀觀音以保開墾平安, 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郭家獻地,建造一座草庵稱為「香蓮庵」。清同治初年天恩和尚(生卒年不詳)倡捐改建,易茅為瓦,由於附近環境清幽,寺右有冷水坑,故成為新竹的一處名勝,常有遊客遊覽。同治6年(西元1867年)林占梅(西元1821-1868年)作〈遊靈泉禪寺題壁〉,此時改名為「靈泉寺」。

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士紳林汝梅(占梅之弟,西元1833-1894年)倡議修建成三合院格局,光緒14年(西元1888年)開始募化擴建,考量寺名「靈泉」容易與北門鄭家別墅「冷泉」混淆,又為祈禱清廷長治久安,遂改寺名為「長清寺」。

日治明治28年(西元1895年),長清寺遭日軍焚毀,隔年由閩籍人士楊標(生卒年不詳)倡首鳩資重建,為去除不祥,也為除去日軍疑忌,而使用寺廟所在地名「金山面」命名為「金山寺」。

戰後金山寺作為監獄使用近16、17年之久。民國67年(西元1978年)新竹設立科學園區,金山寺納入徵收之列,直到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暫列為古蹟、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正式公告為古蹟後,金山寺的保存問題才解決。

民國79年(西元1990年)展開古蹟修復工程,民國80年(西元1991年)迎神安座並建醮,此後參拜人數日增,空間不足,遂於民國81年(西元1992年)增建後殿等附屬設施,民國85年(西元1996年)竣工舉行安座儀式。

主要特色

新竹金山寺現存棟架為日治明治29年(西元1896年)重建時所奠定,建築現貌迄今仍保持傳統寺廟建築之風格。主體建築方位為坐東南朝西北,格局是一座單落三開間帶左右護龍的建築。

金山寺的壁體以土埆磚牆為主要材料,牆身作法上以卵石臺度作基礎,臺度上承接斗子牆,而內牆作法為土埆牆表面再予以白灰粉刷,構架形式為大木樑柱和磚土承重牆混合之結構系統,僅正身的步口有作擡樑式構架,其餘皆是作圓桁直接搭在磚牆上的硬山擱檁式作法。

正身為三開間,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隔扇的隔心為直櫺,板門則因長年煙燻而無法辨識所繪的門神,檐口構架為一通疊二瓜棟架,疊斗柱頂起捲棚頂的雙脊檁,檐口柱為圓木柱。

正身室內採用四枝磚砌的方柱「磚頓」,取代木棟架的「四點金柱」形制,在磚柱之間以木通樑及通隨,使室內空間暢通。明間神龕供奉觀世音菩薩,龕外供奉韋馱與伽藍護法,室內兩側牆前分別供奉十八羅漢,原本供奉的鎮殿觀音像老舊、十八羅漢像遭竊,遂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改為樟木雕刻的佛像。

正身共十五架桁,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板瓦,屋脊翹脊平緩,裝飾較少。左護龍廂房內供奉註生娘娘,右護龍廂房內供奉「本寺各姓氏九玄七祖蓮座」牌位,後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

正身的步口擺放的出食臺是金山寺現存的重要文物,出食臺為一座石雕八角柱,具有古拙蒼勁之韻味,石柱上刻有「香蓮庵大清咸豐拾年歲次庚申仲冬立」與「原漳泉南沐恩弟子方仕欽等敬獻」,顯示金山寺在清咸豐年間稱為「香蓮庵」,且寺內曾有僧侶,因而設置出食臺作為僧侶進行出食儀式使用。
 

後檐牆彩繪釋迦牟尼佛故事,從左而右依序為勸佛回宮、佛陀降生、四王献鉢,三幅彩繪主題對應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
後檐牆彩繪釋迦牟尼佛故事,從左而右依序為勸佛回宮、佛陀降生、四王献鉢,三幅彩繪主題對應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
鎮殿觀世音菩薩像是民國75年(西元1986年)所粧塑(製作神像的古稱)。
鎮殿觀世音菩薩像是民國75年(西元1986年)所粧塑(製作神像的古稱)。
臺灣民間信仰常將觀音與十八羅漢一同供奉,金山寺是在正身室內兩側沿著牆面供奉十八羅漢。
臺灣民間信仰常將觀音與十八羅漢一同供奉,金山寺是在正身室內兩側沿著牆面供奉十八羅漢。
護龍屋面鋪設板瓦,馬背山牆的形式為火形馬背,形式作法簡樸。
護龍屋面鋪設板瓦,馬背山牆的形式為火形馬背,形式作法簡樸。
新竹金山寺保存之出食臺與石獅,是金山寺現存的重要文物。
新竹金山寺保存之出食臺與石獅,是金山寺現存的重要文物。
出食臺為一座石雕八角柱,具有古拙蒼勁之韻味。石柱上刻有「香蓮庵大清咸豐拾年歲次庚申仲冬立」與「原漳泉南沐恩弟子方仕欽等敬獻」,且寺內曾有僧侶,因而設置出食臺作為僧侶進行出食儀式使用
出食臺為一座石雕八角柱,具有古拙蒼勁之韻味。石柱上刻有「香蓮庵大清咸豐拾年歲次庚申仲冬立」與「原漳泉南沐恩弟子方仕欽等敬獻」,且寺內曾有僧侶,因而設置出食臺作為僧侶進行出食儀式使用
正身面寬三開間,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
正身面寬三開間,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
正身室內採用磚砌方柱,不同於其他廟宇所使用的木柱、石柱作法。
正身室內採用磚砌方柱,不同於其他廟宇所使用的木柱、石柱作法。
新竹金山寺於民國81年(西元1992年)增建大雄寶殿。
新竹金山寺於民國81年(西元1992年)增建大雄寶殿。

文獻資料

  • 1.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1987)。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新竹市金山寺修復研究。桃園縣: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 2.徐裕健計畫主持,李樹宜、郭致良協同主持(2008)。新竹金山寺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