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富源保安宮

富源保安宮
*
富源保安宮正面照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中正路1段239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2年10月18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
經 緯 度: 121.37580,23.57634
指定/登錄機關: 花蓮縣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10194216B號
資產保存者: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指定/登錄理由

1.富源保安宮奉祀城隍,為當地重要宗教信仰中心、具歷史發展重要意義的近代廟宇,與東部漢人進入的開發息息相關,清末「開山撫番」階段的歷史意義充分,且與霞海城隍信仰移入有關,具歷史文化價值。
2.富源保安宮為仿木RC構造之廟宇建築,仿木構神韻渾厚,為上乘作品,可顯現時代風格,具建築史或技術史價值。
3.拔仔莊的人群構成多元,富源保安宮為特殊意義的廟宇,具歷史建築價值。

主題導覽

富源保安宮創建與漢人進入東部開發息息相關,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清兵總理謝芳榮(生卒年不詳)為求安民眾之心而於拔仔莊地區建茅屋祭祀城隍,由於城隍負有陰間保安任務,故稱保安宮,為當地重要宗教信仰中心。

建築為仿木RC構造之廟宇建築,可顯現日治時期風格,具歷史文化價值。與臺北大稻埕同源自福建同安,屬霞海府城隍,在臺灣其輩分僅次新竹都城隍。在族群構成多元的拔仔莊,富源保安宮意義特殊,至今仍保留「暗訪」的習俗,大鼓陣沿途競技更是年度盛事,極具教化意義。

發展源流

瑞穗鄉古稱「水尾」,今北端的富源、富民及富興,昔稱為「拔仔莊」,3村落分別以客家族群、閩南族群及阿美族群個別群居之,戰後另有外省人族群移入。富源村內有火車站、市集與保安宮,富源村實為拔仔莊的商業與文化中心,因地理位置扼要,控制花東縱谷南北交通。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沈葆禎(西元1820-1879年)進行「開山撫番」政策,大規模的分三路前進東臺灣,是首次此地有漢人開闢的文書記錄。中路由統領總兵吳光亮(西元1834-1898年)經由今南投竹山,過八通關到達玉里,展開官招民墾。

拔仔莊雖有土城保護拔仔兵,但為求心靈寄託,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由拔仔莊地區清兵總理謝芳榮(生卒年不詳)興建茅屋一間,祀奉霞海城隍爺,取名「保安宮」,是為花蓮最早的城隍廟,直至日治昭和4年(西元1929年),才由民眾捐獻改成約3、4坪大的石造廟宇。日治後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村民惟恐城隍遭破壞,乃將城隍金身遷往富興山腳下(瓦窯仔),戰後才將金身遷回廟中。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村民集資重建保安宮,民國61年(西元1972年)重新建設成為鋼筋水泥構造之舊式廟宇建築,分正殿、偏殿,始成現況。富源保安宮的歷史與東部漢人的移墾息息相關,為當地重要宗教信仰中心,呈現清末「開山撫番」階段的歷史意義與拔仔莊的多元人群結構,極具文化價值。

主要特色

富源保安宮位於漢人聚落與阿美族聚落之間,原本只是一間小茅屋,日治初期由鄉民捐獻改成約3、4坪大的石造廟宇,目前在保安宮裡,仍可見昭和9年(西元1934年)由鄉民獻造的龍虎堵及日治時期古文物、吊掛在樑上的古鐘、大鼓等。二戰期間日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民眾信仰神道教,居民惟恐保安宮遭破壞,因此將城隍金身遷往富興山腳下的瓦窯仔,暫奉於大茄苳樹下,直到戰後才遷回供奉。為感念這段舊恩,因此每年農曆5月13日城隍爺誕辰時,繞境路線一定安排經過昔日避難處。

保安宮今日樣貌乃民國39年(西元1950年)與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村民集資重建而成,構造為仿木RC之舊式廟宇建築,仿木構神韻渾厚為上乘作品,可顯現時代風格,具建築與技術史價值。廟內有磚刻的福德正神,盤古大帝牌位置於五穀先帝神龕內,頗具古意。保安宮今祭祀主神為城隍爺,配神為五穀先帝、地母娘娘、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盤古大帝、福德正神、城隍太子與七爺、八爺。

農曆5月13日為城隍聖誕日,至今仍保存夜巡探訪的習俗,農曆5月12日晚上召集各陣頭,共同乘車遊莊,是拔仔莊年度盛事。其中最震懾人心者當屬大鼓陣,昔年是以人力合挑大鼓,沿途競技,爭相貼紅,賀采聲不絕於耳。而七爺、八爺踩著七星步法、四門步法繞境演出,表現出剷奸除惡的陣杖,也成為居民共同記憶。13日擴大繞境,南至瑞穗、北至大富,成為地區盛事。

從民國60年代開始,隨著西部工廠林立,導致東部地區人口大量外移,人口外移直接反映在繞境上,原本全靠人力肩挑的大鼓陣,先是變成以拼裝車載鼓的形式,沒幾年電子花車又逐漸取代大鼓陣,原本最具威勢的大鼓陣漸漸式微。民國87年(西元1998年)起地方有志之士於每年7月辦理「鼓王爭霸戰」,希望喚醒莊民莫忘傳統廟會文化,以社區總體營造精神衍生發展為社區嘉年華,為社區年度之慶典,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
富源保安宮奉有主神城隍爺的正殿照
富源保安宮奉有主神城隍爺的正殿照
山門嵌入廟名、楹聯、彩繪、石雕之外觀,略有古樸簡約感。
山門嵌入廟名、楹聯、彩繪、石雕之外觀,略有古樸簡約感。
正殿為花蓮特產大理石,所做的地板,具有地方特色。
正殿為花蓮特產大理石,所做的地板,具有地方特色。
日治時期建廟時由「拔子湯氏阿妹」敬獻的石獅,傳統廟宇中認為石獅具有辟邪的效用。
日治時期建廟時由「拔子湯氏阿妹」敬獻的石獅,傳統廟宇中認為石獅具有辟邪的效用。
「以刻字為神」是早期信眾沒有能力,但為敬神的作法,此為廟內磚刻的盤古大帝與福德正神之特寫。
「以刻字為神」是早期信眾沒有能力,但為敬神的作法,此為廟內磚刻的盤古大帝與福德正神之特寫。
盤古大帝牌位置於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神龕內,此為相當特殊的作法。
盤古大帝牌位置於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神龕內,此為相當特殊的作法。
宮廟多設有鐘鼓,為祭祀之用,此為日治時期所製的大鼓
宮廟多設有鐘鼓,為祭祀之用,此為日治時期所製的大鼓
宮廟多設有鐘鼓,為祭祀之用,此為日治時期所造的古鐘。
宮廟多設有鐘鼓,為祭祀之用,此為日治時期所造的古鐘。
臺灣傳統「左青龍右白虎」,通常會於左側牆上造龍堵,上圖為日治昭和9年(西元1934年)由鄉民獻造的龍堵
臺灣傳統「左青龍右白虎」,通常會於左側牆上造龍堵,上圖為日治昭和9年(西元1934年)由鄉民獻造的龍堵

文獻資料

  • 1.富源保安宮(2012)。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21018000001
  • 2.李娸瑋、陳運星(2015)。花蓮富源社區運用城隍文化祭與鼓王爭霸戰帶動節慶觀光之研究。2014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
  • 3.林佩蓉(不著年代)。瑞穗富源保安宮鼓王爭霸戰。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第二屆全國高中臺灣人文獎。摘自:http://www.laiho.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7/2002THAh03.pdf。
  • 4.李筱峰(2016)。花蓮地名的故事。民報。 摘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86dd9ac7-2c42-4b4a-a101-2142a485c4dc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