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登錄理由
本廟祭祀之主神為普度公,配祀地藏王菩薩,亦為重要之地方角頭廟,每年農曆7月之普度為北斗鎮4大普度活動之一,極具地方歷史上之意義,且建物本體尚稱保存良好,值得登錄歷史建築以永久保存。
主題導覽
北斗普度公壇是臺灣少數有裝設普度公神像,並以普度公為主祀的廟宇,普度公即是民間俗稱的大士爺,民間信仰認為大士爺為觀世音菩薩所化身,人們在普度時祈求其鎮守普度法會,庇佑普度法會順利圓滿。
相傳北斗普度公壇源自清嘉慶3年(西元1798年),日治大正7年(西元1918年)普度公壇附近的民宅發生火災,普度公壇遭到火焚,災後重建,至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再次重修,又於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在三川門外增建拜亭,形成了今日北斗普度公壇的建築形貌。
廟內供奉普度公、地藏王菩薩、城隍尊神、福德正神等職掌陰司的神祇,每年農曆7月28日為普度公的聖誕,這日會在北斗普度公壇舉行普度,是北斗鎮4大普度活動之一。
發展源流
北斗普度公壇顧名思義是主祀普度公的廟宇,普度公即是俗稱的大士爺,佛教經典又稱為焰口、面燃大士、焦面大士。佛教經典講述焰口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現,民間信仰認為大士爺為鎮守普場的神祇,在普度時祈求大士爺庇佑普度順利圓滿。北斗普度公壇供奉的普度公神像呈現坐姿,顏面表現精怪的樣貌,口中吐出火焰,神像造型呈現佛教經典所描述的焰口形象,而普度公的右手持著幡,幡上寫著「百靈幡接引西方」,意在召請孤魂前來參與普度,並接引孤魂往生極樂世界。
北斗普度公壇為臺灣少數有設普度公神像,並以普度公為主祀的廟宇,關於普度公壇的緣起,相傳是清嘉慶3年(西元1798年),三角湧(或作「三角永」)一帶的居民罹患惡疾,後來迎請普度公前來供奉才得以消災解厄。而在北斗流傳的傳說則是清嘉慶皇帝遊臺灣時,在北斗見到普度公示現,嘉慶皇帝說:「神在,神在。」因而人民雕塑普度公的神像。
日治大正7年(西元1918年)普度公壇附近的民宅發生火災,普度公壇遭焚毀,災後由合順商行、余秋(生卒年不詳)與賴賊(生卒年不詳)等人發起重建,民國37年(西元1948年)余秋與黃長發(生卒年不詳)又再次重修,之後更在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於三川門外增建拜亭,形成今日北斗普度公壇的建築形貌。
主要特色
北斗普度公壇主體建築的平面布局,屬於單進單開間帶拜亭的廟宇建築,正殿與三川殿相連,三川門與正殿的結構牆體採磚造,拜亭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作法採硬山擱檁式,建築構造是由承重牆與木構架系統所共同構築而成,除入口正立面之外,其餘3面皆由密實的承重牆體所圍繞,使得室內空間顯得封閉,山牆原開有員光門可進出三川門前步口,但員光門的門洞目前已砌磚封閉。
三川門的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組合,中門裝設板門,板門彩繪門神,左側門扇門神為賞善司、右側門扇門神為罰惡司,中門兩旁偏門門扇為單善格扇門,門上雕刻螭虎團爐與蝙蝠等吉祥圖案。三川門後方因為正殿的關係而不設後步口,正殿與三川門相連成二間式縱深,室內形成連貫性的空間,使得山牆成為雙連式。
正殿的室內牆面黏貼白色磁磚,在後檐牆墨繪麒麟,正殿洗石子施作供桌,供桌上主祀普度公,普度公神像的左側供奉地藏王菩薩、右側供奉城隍尊神、前方供奉福德正神。地藏王菩薩又被尊稱為幽冥教主,與普度公、城隍尊神、福德正神都屬職掌陰司的神祇。
農曆7月28日為普度公聖誕,這日北斗普度公壇會舉行普度,屬於北斗鎮4大普度活動之一,地方俗諺:「宮口普肉山,西門普豆乾,三角湧四大棧,東門、北門變無輪。」當中的「三角湧四大棧」指的就是北斗普度公壇的普度,所謂的「棧」是指以竹子作成角錐狀,上方布滿祭品。
福德正神的神像表現手持元寶,在臺灣民間信仰被視為是財神。
民國53年(西元1964年)由彰化縣前縣長呂世明所題的廟額。
本廟祭祀之主神為普度公外,配祀地藏王菩薩,亦為重要之地方角頭廟。
主祀普度公(中間),配祀地藏王菩薩、城隍尊神、福德正神。
偏門門扇為單扇格扇門,門上雕刻螭虎團爐與蝙蝠等吉祥圖案。
文獻資料
- 1.謝瑞隆(2009)。北斗鄉土誌。彰化縣:彰化縣北斗鎮公所。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