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鹿港地藏王廟

鹿港地藏王廟
*
鹿港地藏王廟是民間少見以地藏菩薩作為主祭神的祠廟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力行街2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康熙2年(西元1663年)
經 緯 度: 120.43697,24.04833
指定/登錄機關: 彰化縣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根據現存於鹿港天后宮的「重修鹿港聖母宮碑記」記載,地藏王廟於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由鹿港八郊以重建天后宮餘資,撥銀建廟,由此項記載得知地藏王廟迄今有190年的歷史。

鹿港以北有天后宮,南據地藏王廟,代表鹿港南北一司天、一司地的聚落族群信仰觀。地藏王信仰在鹿港深受重視,可說是從早期就關係著鹿港移民、宗教、信仰而深具歷史意義的古廟。

主題導覽

鹿港地藏王廟是民間少見以地藏菩薩作為主祭神的祠廟,由鹿港八郊及地方仕紳重修鹿港天后宮時,以部分捐銀重修地藏王廟。廟中現存重要文物有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的地藏王菩薩、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的「天竺尊嚴」匾及三川殿虎邊壁上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所立之「重興敬義園捐題碑記」等。

地藏菩薩是臺灣民間常見信仰,在鹿港深受重視,從祀神而論,地藏王廟是一典型民間寺廟,在宗教屬性上繼承明清以來地藏信仰的混淆性特徵。在鹿港「北有天后宮,南據地藏王廟」一說,代表鹿港南北一司天、一司地的聚落族群信仰觀,其背景與鹿港移民、鹿港紳商、宗教、信仰、社會教化事業息息相關,深具歷史保存意義。

發展源流

地藏菩薩信仰在隋末唐初(約西元600年代)時,具有拯濟幽冥的大悲闡提特質,至唐宋時期(約西元900年代)地藏菩薩漸以「幽冥教主」化身發展之,明清時期(約西元1600年代)則漸定型化,地藏菩薩成為佛教在中國的四大菩薩,分屬佛、道二教的神明同併祀於廟宇,祭儀與經典也並用。

臺灣的地藏信仰隨漢人移民墾拓步伐傳入,延續閩粵地區地藏信仰之混淆特質,臺灣地藏菩薩造型與其信仰也常帶有冥司審判與勸善教化之色彩。

鹿港在清領臺灣以前,即因地理上的優越性而成為臺灣重要港口之一。臺灣入清版圖後,清乾隆49年(西元1784年)正式開港,成為中國福建沿海居民渡臺的主要登陸港口之一,地藏王廟信仰也因移墾進入鹿港。

鹿港地藏王廟為早期極具代表性的閣港廟,原本只是間土葛草茅小廟,清乾隆22年(西元1757年),四川省天竺尊巖恭請地藏王金身到廟,因神靈顯赫而香火鼎盛,於是地方人士倡言重修。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由當時八郊用重修天后宮所得餘資撥款重建,始建立今日地藏王廟之基本格局。目前,在天后宮內仍立有一塊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之重要石碑「重修鹿港聖母宮碑記」,其內即描述當代輸銀修廟之情形。

所謂鹿港八郊,為集合當時重要的8種商業同業工會而產生的團體,即來往於泉、廈或廣東、南洋從事貿易的泉、廈、南三郊,以及從事各種雜糧貨物販賣的油、鹽、糖、布、染等五郊,總計八郊。八郊成立的主要意義,除商業利益聯合外,也從事各項慈善事業,當然也包括修廟,八郊當時不僅修築地藏王廟,也修築了天后宮和大眾廟。

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地藏王廟曾重修,廟內即保存「天竺尊嚴」匾。日治時期官方於地藏王廟內設置國語(此為日語)傳習所,至明治30年(西元1897年)才將國語傳習所遷至彰化。戰後地藏王廟曾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重修神房、正殿,至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再修兩廊,並聘請鹿港書法家施文炳(西元1931-2014年)、施招澤(西元1930年-)等人於木屏揮毫,增添廟宇文風。爾後歷經多次修復,始為今日之樣貌。

主要特色

鹿港地藏王廟採坐東朝西方位,三間起二進式規模,平面依中軸左右對稱而蓋,由前而後除廟前廣場外,配置依序為三川殿、丹墀、拜殿和正殿。臺基以正殿為最高,三川殿與左右廊次之,然後是拜殿,而丹墀最低,三川殿為三間起的建築,左右為山牆,中間為四點金柱,拜殿與正殿合在一起構築。正殿亦為三間起,由22根柱子構成,平面配置遵循傳統廟宇,祭祀神明處及神龕奉置神明的位置上無桁條穿過。三川殿為四燕尾翹脊式屋頂,拜殿採用歇山式屋頂,正殿則採用一條龍式屋頂,在構造方式則採用抬樑式與穿斗式的構架型式,並利用前後點金柱的移動,使屋頂的桁條變奇數,捲棚式的桁條成偶數,產生四點金柱間相反的桁條架構數出來,富有變化。

木雕方面,神龕左右的螭虎窗雕工細密,造型亦圓熟,顯係出自名匠手筆。廟中存有清嘉慶年間的地藏王神像,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的「天竺尊嚴」匾,及右側壁上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所立之「重興敬義園捐提碑記」。至民國93年(西元2004年)鹿港地藏王廟整修,雕刻師傅在修護十殿尊王其中一尊「都市王」神像時,發現金身內有嘉慶7年(西元1802年)版刻春牛圖之喜慶文獻,由此證明地藏王廟建廟至少已200年以上。

鹿港北有天后宮,南據地藏王廟,代表鹿港南北一司天、一司地的聚落族群信仰觀。鹿港居民每逢喜慶酬神或遇病痛災厄,會恭請地藏王菩薩分身到家中坐鎮,也會跪求幫忙消災解厄。由於地藏王菩薩被視為「幽冥教主」,下統十殿閻羅,專判人士生前善惡,管理陰間一切鬼魂,自然在民心中有威服力量。鹿港習俗的農曆1月9日為天公生日,拜完玉皇大帝後一定也敬地藏王菩薩,稱為「有天有地」。而每年農曆7月更是閤港廟地藏王廟的重頭戲,領導全鎮普度祭典,蘭盆盛會必先在地藏王廟舉行放庵及放水燈等儀式。

鹿港多保有清代傳統建築,未受現代文明破壞,地藏王廟即名列於閤港廟之中,深具歷史意義,背後代表早期鹿港移民、宗教、信仰等文化,值得珍惜與維護。

十殿閻羅王分別供奉於鹿港地藏王廟的左右殿,圖中為右殿之卞成王、秦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牛頭、馬面與土地公等眾神明。
十殿閻羅王分別供奉於鹿港地藏王廟的左右殿,圖中為右殿之卞成王、秦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牛頭、馬面與土地公等眾神明。
正殿木雕翹頭桌,為日治大正5年(西元1915年)信徒捐獻,桌面刻有教化意義的圖案共15幅,上方供奉地藏王、道明和尚、閔公、功曹、陰公、陰婆等眾神明。
正殿木雕翹頭桌,為日治大正5年(西元1915年)信徒捐獻,桌面刻有教化意義的圖案共15幅,上方供奉地藏王、道明和尚、閔公、功曹、陰公、陰婆等眾神明。
鹿港地藏王廟之正殿照,舊式紅磚與柱體搭配,整體使人感覺古樸莊嚴。
鹿港地藏王廟之正殿照,舊式紅磚與柱體搭配,整體使人感覺古樸莊嚴。
三川殿為四燕尾翹脊式屋頂,拜殿採用歇山式屋頂,正殿則採用一條龍式屋頂。
三川殿為四燕尾翹脊式屋頂,拜殿採用歇山式屋頂,正殿則採用一條龍式屋頂。
三川門披麻彩繪門神
三川門披麻彩繪門神
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的「天竺尊嚴」匾
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的「天竺尊嚴」匾
清嘉慶7年(西元1802年)藏於都市王神像出土的春牛圖。春牛圖為農村社會供農民耕作瞭解當年節氣之用。
清嘉慶7年(西元1802年)藏於都市王神像出土的春牛圖。春牛圖為農村社會供農民耕作瞭解當年節氣之用。
主祀神地藏王菩薩,已有200多年歷史。
主祀神地藏王菩薩,已有200多年歷史。
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所立之「重興敬義園捐提碑記」
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所立之「重興敬義園捐提碑記」

文獻資料

  • 1.韓興興(2006)。彰化縣第三級古蹟鹿港地藏王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頁1-1~1-8。
  • 2.符宏仁(2008.05)。彰化縣第三級古蹟導覽叢書鹿港地藏王廟,頁5-58。
  • 3.張志相(2015)。從地藏信仰源流看鹿港地藏王創建沿革與祀神,庶民文化研究第11期,頁61-105。
  • 4.鹿港南柯園地藏王菩薩官網(2018)。摘自:http://www.tiwan.com.tw/about.php
  • 5.鹿港地藏王廟(198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23
  • 6.春牛圖(不著年代)。國立歷史博物館。摘自:https://www.nmh.gov.tw/zh/creative_6_41_17_105.htm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