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北埔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
北埔慈天宮正面照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07月24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
經 緯 度: 121.05811,24.70101
指定/登錄機關: 新竹縣
公告文號: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主題導覽

北埔慈天宮為金廣福墾民的精神堡壘,臺灣於17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新竹北埔地區自古為平埔族道卡斯族與高山族泰雅族所活動的區域,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西元?-1839年)為推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西元1783-1846年),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西元1781-1847年)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

在有效的墾隘中心建立後,為保護墾民、安定人心,結合閩粵共同信仰觀音菩薩及媽祖,並融合原鄉泉州、客家等建築特色的北埔慈天宮也隨之創建。慈天宮一直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的重心,不僅見證新竹山區的墾拓,也記錄本地閩粵合作、尊重多元族群信仰的過程。

發展源流

竹塹地區的正式開發,從清康熙年間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後從未停歇,到清乾隆初年,拓墾的熱潮轉向內陸山地丘陵地區。至清道光年間,漢人拓墾轉往頭前溪、鳳山溪中下游一帶,逼近內山,墾業開始遭遇原住民族的抵抗,常面臨中止而束手無策。於是墾民結合隘防的「隘設墾隨」形式,在接近生番界時就會形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號稱全臺之冠的大隘―金廣福墾號就此組成,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九芎林庄總理粵人姜秀鑾與竹塹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鎮三重里)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墾,繼而進駐北埔,在此設民隘,並以此為隘務指揮中心。

金廣福成立之初曾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加上清道光15年至17年(西元1835-1837年)間,與高山族原住民發生多次激戰,墾民死亡人數高達十分之一以上,為安定墾民、守護大隘,擁有一座「護隘廟宇」是民心所趨之事,北埔慈天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立。該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但應建立於道光15年(西元1835年)之後,起初由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觀音菩薩像,在今秀鑾山下搭建一座小公厝為最原始的型態。

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位於北埔市街尾核心的慈天宮,是為北埔聚落中心,為當地首廟,因地理位置佳,廟堂空間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處理公眾事務、商業、休閒娛樂等機能。慈天宮也與金廣福首腦人物息息相關。它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主要特色

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新墾隘的安全趨於穩定,開始有糧食的收益,墾民為答謝觀音菩薩的庇護和表虔誠,開啟第一次的修建。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以姜秀鑾為首進行第一次重建,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鑾逝世,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至此依據文獻記錄,百年來經歷兩次重建四次重修,其中以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的大改建為主,奠定慈天宮的面貌,至今廟內仍可見同治年間的大木作品,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素材,頗值玩味。

慈天宮在臺灣廟宇建築史上的價值非同小可,為臺灣清代中晚期廟宇的代表作,是座閩粵合築廟宇,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也就是由兩殿兩廊兩橫屋(護龍)所組成的,大殿與前殿呈現閩南泉州的建築特色。牆體主要為斗子砌構造,前後殿及兩廊均為雙面斗子砌工法,橫屋則為單面斗子砌,在空間上有明顯的尊卑區分。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三川脊式的做法,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龍龍柱均採升龍造型、複合式柱礎、十八羅漢以附在龍柱上的形式,為臺灣少有的作法。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所僅見。其裝飾藝術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不論是孔明征南蠻、七擒孟獲等帶有征服及感化「蠻夷」意味的作品;或是以姜子牙(姜家遠祖)為靈魂人物的《封神演義》之裝飾作品,都反映當時的背景,從其中可見金廣福與慈天宮密切的關係,以及金廣福墾民對於墾首及李同知的感戴。

戰後,續有若干修繕,其中以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全面修建,成為今日的面貌。該宮並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主神觀音佛祖為姜家祖傳,這尊觀音菩薩後來被墾民稱為「護隘觀音」,姜家自然而然地以墾首之尊,成為這座護隘廟宇的管理者。後期配祀諸神愈多,諸神合祀、佛道不分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但對慈天宮而言,卻因眾神合祀,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界限。
 

慈天宮雙面斗子砌牆
慈天宮雙面斗子砌牆
慈天宮屋頂採三川脊式
慈天宮屋頂採三川脊式
正殿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首墾姜榮華(生卒年不詳)所具名的「福蔭羣生」匾額
正殿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首墾姜榮華(生卒年不詳)所具名的「福蔭羣生」匾額
觀音與媽祖合龕的「雙慈並祀」
觀音與媽祖合龕的「雙慈並祀」
廟內木作之飛天仙人
廟內木作之飛天仙人
慈天宮正殿
慈天宮正殿
中門石獅座
中門石獅座
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龍龍柱均採升龍造型、複合式柱礎、十八羅漢以附在龍柱上的形式,為臺灣少有的作法。
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龍龍柱均採升龍造型、複合式柱礎、十八羅漢以附在龍柱上的形式,為臺灣少有的作法。
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僅見。
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僅見。

文獻資料

  • 1.吳學明(199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一八三四-一八九五)。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zv2u。
  • 2.李乾朗(1997)。北埔慈天宮整修規劃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 3.徐裕健(2006)。新竹縣第三級古蹟北埔慈天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 4.龍玉芬(2009)。一座護隘廟宇的個案研究:以新竹北埔慈天宮為例。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5.龍玉芬(2002)。北埔慈天宮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7rbvp。
  • 6.北埔慈天宮(200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60724000015。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