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西德堂

西德堂
*
西德堂主體建築格局為面寬三開間的兩層樓式木造單落建築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36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6年05月03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明治30年(西元1897年)
經 緯 度: 120.19465,23.00021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
公告文號: 府文資處字第1050431107B號
資產保存者: 西德堂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價值:西德堂,屬金幢教蔡阿公派下齋堂。創立於日治明治年間,由陳快(生卒年不詳)發起,原址位於當時西竹圍街附近。後來日本政府徵收其土地,遂於現址新建此木造兩層樓齋堂,迄今約有百年歷史之久,見證臺南齋教發展歷史,並呈現地方宗教文化特色。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西德堂留存府城彩繪藝師潘麗水(西元1914-1995年)多幅作品,彌足珍貴。
3.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西德堂屋內格局採用風水學「九宮六格」,二樓保留金幢教齋堂最神聖空間之「內家鄉」格局,可作為金幢教齋堂建築之代表。

主題導覽

西德堂為齋教金幢派蔡公派下的齋堂,創建於日治明治30年(西元1897年),金幢派是王佐塘(西元1538-1619年)於明萬曆年間所創,由人稱「蔡阿公」、「蔡公」的蔡文舉(生卒年不詳)傳入福建莆田,蔡文舉一派人稱「蔡公派」,蔡公派在清道光年間傳入臺灣。

齋堂又稱為菜堂,是指齋教信徒祭祀、集會的固定建築場所,因為齋教是清政府所嚴令禁止的民間宗教,所以齋堂的建築外觀多與民居相似,以民居為主要的表現方式,今日所見的西德堂建築是日治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所建,是一座面寬三開間的兩層樓式木造單落建築。西德堂的主要祭祀空間在二樓,二樓明間設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空間為三官廳,木隔屏之後的空間為內家鄉,內家鄉是齋教最為神聖與特殊的空間。

發展源流

西德堂為齋教金幢派的齋堂,所謂的齋堂是指齋教信徒祭祀、集會的固定建築場所,歷史文獻記載有庵堂、佛堂、玄堂等名稱,又因為齋教信徒奉持吃齋茹素,所以一般民眾口語使用菜堂來指稱齋堂,使用菜公、菜姑來指稱齋教信徒。

齋教是由佛教發衍產生,融入了道教與民間信仰,又稱齋門。清代傳入臺灣的齋教有龍華、金幢、先天三派之別,日治初期的調查即統稱為「持齋宗」,在日治明治40年(西元1907年)的《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二回報告書》開始使用「齋教」一詞。

金幢派是王佐塘於明萬曆年間所創,而在明崇禎年間由董應亮(生卒年不詳)發揚光大,之後金幢派教主一職即由董應亮後代世襲掌領,金幢派由蔡文舉傳入福建莆田,蔡文舉人稱「蔡阿公」、「蔡公」,明天啟2年(西元1622年)創立「樹德堂」,為金幢派在南方之開基齋堂,因而樹德堂歷代堂主就是南方金幢派的總領袖,蔡文舉一派人稱「蔡公派」,蔡文舉的曾孫蔡權在清朝道光年間前往臺灣,於臺南創建慎德堂,金幢派自此在臺灣傳布,西德堂即是金幢派蔡公派下的齋堂。

西德堂是日治明治30年(西元1897年)由陳快發起,初號「西竺庵」,原址在西竹圍街附近(今臺南車站前鋒路附近),日治時期天竺堂的土地遭到日本政府徵收,日治大正5年(西元1916年)土地被徵購後,陳快乃將尾款交與林月(生卒年不詳)與蘇主愛(生卒年不詳)兩人重建今之西德堂,日治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蘇主愛再度發起募款整建,今天之西德堂大體完成於這個時期,西德堂中有一塊「慈航慧海」匾,即是日治時期遷建時弟子陳子襟所獻。另外,據堂主蘇興文表示西德堂興建時間約為民國前六、七年(西元1905-1906年)左右,距今110年歷史。

主要特色

齋教是清政府所嚴令禁止的民間宗教,齋教信徒為了避免遭到官府查禁,大多隱匿身分,雖然齋堂的性質是宗教建築,但卻沒有廟宇建築的形式特徵,齋教信徒在齋堂的營建上有的是使用一般民居改作成齋堂,或是在興建齋堂時採用民居的建築形式而非廟宇建築,所以齋堂的建築外觀多與民居相似,以民居為主要的表現方式。

西德堂主體建築格局為面寬三開間的兩層樓式木造單落建築,中軸線上建造院門,院門與院牆界定出寬廣的內埕空間。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一樓的四面牆面皆由密實的承重牆體所圍繞,使得室內空間顯得封閉,一樓明間作為祭祀空間,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次間為起居空間,是堂主與信徒生活區域,通往二樓的樓梯設置在左次間,一樓以木樑排列成密肋樑以承載二樓的樓地板荷重。

二樓的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空間配置大致由堂前檐廊與本堂空間所構成,正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檐廊為棚式屋頂。本堂內部於明間設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空間昔日稱為三官廳,木隔屏之後的空間為內家鄉,木隔屏前的神龕上懸掛「三寶殿」匾,神龕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木隔屏之後的空間為西德堂的內家鄉,可從神龕旁的隔扇門進出,內家鄉主要供奉李玉英畫像與三官大帝神像,天地君臣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五文昌帝君的神牌。

二樓明間左右設置八角門通往次間,左次間內部置木隔屏,木隔屏後為起居空間,木隔屏前為祭祀空間,昔日稱為祿位廳,今日作為供奉孚佑帝君等神像,右次間的室內格局與左次間相同,木隔屏前的祭祀空間稱為七祖廳,供奉地藏王菩薩像與信徒往生牌位。
 

二樓明間左右設置八角門通往次間
二樓明間左右設置八角門通往次間
二樓明間木隔牆彩繪龍、虎,龍虎的姿態生動、傳神。
二樓明間木隔牆彩繪龍、虎,龍虎的姿態生動、傳神。
二樓明間為三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
二樓明間為三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
一樓明間的板門作漆紅
一樓明間的板門作漆紅
西德堂初名「西竺庵」,三寶殿的中門對聯上聯即是以「西竺」為首。
西德堂初名「西竺庵」,三寶殿的中門對聯上聯即是以「西竺」為首。
西德堂的院門坐落於兩座鄰房之間
西德堂的院門坐落於兩座鄰房之間
西德堂坐落於水泥叢林之中,院門與院牆界定出寬廣的內埕空間。
西德堂坐落於水泥叢林之中,院門與院牆界定出寬廣的內埕空間。
二樓的檐廊為棚式屋頂
二樓的檐廊為棚式屋頂
右次間內部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祭祀空間稱為七祖廳,供奉地藏王菩薩像與信徒往生牌位。
右次間內部置木隔屏,木隔屏前的祭祀空間稱為七祖廳,供奉地藏王菩薩像與信徒往生牌位。

文獻資料

  • 1.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2.闞正宗(1997)。臺灣佛寺導遊(九)臺南地區。臺北市:菩提長青出版社。
  • 3.徐明福,張崑振(2001)。臺南市的齋堂建築。臺南:臺南市政府。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