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登錄理由
依民國73年(西元1984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5條綜合評定之
主題導覽
臺南東嶽殿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平面布局屬於三落之建築格局,前殿供奉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中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後殿供奉酆都大帝,是臺灣以泰山山神為主神的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在臺灣民間信仰觀中,泰山山神是職司幽冥的神祇,主掌人的生命運限與亡魂,使得臺南東嶽殿香火鼎盛,參拜者眾多。臺南東嶽殿的許多儀式之中,又以打城法事聞名,打城是臺灣民間信仰解救亡魂出離枉死城的儀式,儀式體現出臺灣漢人社會的生死觀念。
臺南東嶽殿坐落於臺南市中西區,附近自清代以來便是臺南民間工藝的集散地,諸如金香舖、糊紙店、粧佛店等比鄰,遊覽東嶽廟與附近店家可對臺灣民間信仰與工藝有所認識。
發展源流
臺南東嶽殿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嶽帝是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的簡稱,或稱泰山府君、天齊王,東嶽即是中國五嶽之中的泰山。東嶽信仰起源於帝制中國的封禪祭儀,帝王禮拜泰山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而在民間信仰裡認為東方是生命生長的根源,所以視泰山山神職司人命歲壽,同時認為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也視泰山山神為冥界的主宰。
臺南東嶽殿信仰的源起,相傳是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有明鄭官兵將隨身之香火袋掛在西坡下松仔腳朝日祭拜,後因祭拜者日漸增多,於是在今日東嶽殿附近建造草屋供奉,永曆27年(西元1673年)鄭經(西元1642-1681年)欲西征,為祈求神祇庇佑而將廟宇遷建至現址。
清代初期正值移民社會建立之時,官方積極參與民間信仰的廟宇修建,清康熙年間臺南東嶽殿有3次修建紀錄,分別是:《福建通志.卷十一詞廟》記載康熙24年(西元1685年)知府蔣毓英(生卒年不詳)捐奉修建東嶽殿;《臺灣府志.卷二壇廟》記載康熙32年(西元1693年)臺廈道高拱乾(生卒年不詳)發起重修;《臺灣縣志.卷二壇廟》記載康熙41年(西元1702年)鄉人鳩眾重修。
清代修建紀錄另外還有《重修臺灣縣志.卷六祠宇志》中記載的清乾隆16年(西元1751年)舉人許志剛(生卒年不詳)等人發起重建,這次工程應是全面性改建,至今東嶽殿構件大多是此次工程所遺留。《續修臺灣縣志.卷五寺觀》中又記載乾隆43年(西元1778年)鄉人鳩眾重修;以及,廟內懸掛「帝出乎震」匾額上記載清嘉慶14年(西元1809年)重修,該次重修在三川門左右兩側增建鐘鼓樓。清代臺南東嶽殿建築為三落帶護龍與鐘鼓樓的格局。
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清同治2年(西元1863年),及日治大正3年(西元1914年)、日治昭和2年(西元1927年)亦有重修,至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因廟前道路拓寬而拆除三川門與鐘鼓樓,並將三川門移到前殿前。戰後,民國50年(西元1961年)重修、民國68年(西元1979年)廟前道路再次拓寬,迫使三川門拆除,改於前殿設置廟門,之後陸續增建後殿與右側附屬建築。
主要特色
臺南東嶽殿建築平面布局屬三落建築格局,三落即前殿、中殿、後殿,前殿與中殿之間以檐廊相接,原有三川門因道路拓寬而拆除,後殿則為戰後新增,前殿與中殿仍大致保持清代建築風格。
前殿與中殿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建築構造為擡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前殿與後殿皆面寬三開間,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為翹脊。前殿立面採用隔扇,門扇繪製門神,前殿前後共用4柱,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全部進深共11架。中殿則作不裝設門扇之敞廳式,前後用4柱,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二通三瓜疊斗式,全部進深共9架。
東嶽殿前殿明間神龕主祀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脅侍彭祖與甘羅,配祀天醫真人,左壁前方供奉謝將軍、牛將軍、功德司爺,右壁前方供奉虎爺、范將軍、馬將軍、速報司爺。中殿明間神龕主祀地藏王菩薩,脅侍目蓮與道明尊者,配祀福德正神、月下老人、朱匡爺、護國尊王,左壁前供奉五殿明王、催魂將軍、謝將軍,左壁前供奉五殿明王、攝魄將軍、范將軍。後殿明間神龕主祀酆都大帝,左次間神龕供奉城隍爺,右次間神龕供奉註生娘娘,右偏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東嶽殿供奉的諸神皆是職司幽冥的神祇,廟內常有信徒在神前為亡魂祈求冥福,或祈求神祇赦免罪過。東嶽殿右側常有「打城」儀式舉行,打城是臺灣民間信仰解救亡魂出離枉死城的儀式,紙糊的枉死城內擺放象徵亡魂的魂身,法師將紙城的城門劃破,將魂身從紙城中請出,再經由餵藥等儀式,象徵亡魂罪過得以赦免,不受地獄之苦。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主掌人的生命運限,信仰深入民心,《安平縣雜記.節令》中即有所記載:「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誕,郡大多到廟叩祝。」臺南東嶽殿主要祭儀為農曆3月28日的聖誕,延請道士在前殿建醮祝祭,而在前一晚則是交陪境進行插燭,插燭是臺南民俗,交陪境準備各式祭品前往東嶽殿於神前祭拜賀壽。
後殿陳設出巡使用的儀仗,執事牌書寫東嶽廟重要的三位祀神,分別是天齊仁聖大帝、天醫真人、酆都大帝。
臺南東嶽殿主祀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主掌人的生命運限。民間俗稱為「嶽帝爺」或「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配祀彭祖與甘羅太子,意旨不管在世有多麼長壽,或是功績卓著,死後皆要到東嶽大帝座前報到。
日治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廟前道路拓寬而拆除三川門與鐘鼓樓,形成前殿室內侷促的情景。
供奉在仁聖大帝旁之速報司,意為人死後靈魂盡速到此報到。
臺南東嶽殿為臺灣知名度幽廟宇,廟方提供寫疏文的服務。
文獻資料
- 1.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1990)。東嶽殿古蹟修復研究。臺南市:臺南東嶽殿管理委員會。
- 2.陳信聰(2001)。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臺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 3.王必昌編著(2001)。重修臺灣縣志.卷六祠宇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