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關子嶺碧雲寺

關子嶺碧雲寺
*
關子嶺碧雲寺坐落於「半壁吊燈火」風水靈穴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火山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98年02月13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13年(西元1808年)
經 緯 度: 120.48085,23.32524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
公告文號: 府民禮字第24704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碧雲寺本體保存尚稱完整,為全臺聞名古剎之一,具有保存價值。
2.碧雲寺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建物大部分構造仍保存閩南及日式混合的風格,正殿及山門之剪黏、泥塑極具地方特色,正殿龍柱、石獅、神桌皆為名師之作,極具藝術價值。

主題導覽

關子嶺碧雲寺又稱火山碧雲寺、新巖,是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教道場,坐落於關子嶺的山腰,背倚秀麗的枕頭山,面迎寬廣開闊的嘉南平原,環境優美,相傳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應祥禪師堪輿此處為「半壁吊燈火」的風水靈穴,而奉請觀世音菩薩正二媽神像到現址草創佛寺。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是東山、白河山區每年過年前後最壯麗的民俗活動,清朝道光24年(西元1844年)火山碧雲寺因兵燹而遭毀,東山莊民迎請碧雲寺正二媽避難,與鄰近白河鎮莊民共同興建東山碧軒寺供奉,並視碧雲寺為「祖家」,至今東山碧軒寺每年農曆12月23日迎請正二媽回關子嶺碧雲寺過年,至隔年農曆正月初十迎請回東山碧軒寺。

發展源流

碧雲寺的開山主持為應祥禪師(生卒年不詳),清乾隆57年(西元1792年)應祥禪師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迎請觀世音菩薩像來臺,這尊佛像俗稱為正二媽。應祥禪師來臺後輾轉來到關子嶺,禮大仙寺住持鶴齡禪師為師,他注意到枕頭山南腰為一處「半壁吊燈火」的風水靈穴,在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應祥禪師獲得鶴齡禪師同意,獨自一人迎請正二媽前往今日碧雲寺現址建茅草屋修行。

清嘉慶年間由林啟邦(生卒年不詳)等人在應祥禪師茅草屋旁搭蓋草寮,研讀闈墨,時相請益,相傳眾人皆考取功名,購田作為寺產,並興築殿宇,嘉慶13年(西元1808年)竣工。因為新寺坐落環境碧綠青翠,雲煙飄渺,故命名為「碧雲寺」,又為了與同坐落於關子嶺的大仙寺區別,而稱大仙寺為舊巖、碧雲寺為新巖,兼之關子嶺又稱火山,所以碧雲寺被稱為火山巖。

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碧雲寺因兵燹而遭毀,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生卒年不詳)發起募捐,洪志高在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重修碧雲寺並在寺旁建天公壇。碧雲寺在清代重修有史料紀錄的有同治8年(西元1869年)與光緒5年(西元1879年)兩次。

日治初期因林添丁(生卒年不詳)等人以碧雲寺作為抗日據點,致使碧雲寺遭到日軍破壞,至明治37年(西元1904年)重修,但在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因地震而傾倒大半。昭和6年(西元1931年)碧雲寺與大仙寺各自獨立經營,碧雲寺由番社莊長陳按察(生卒年不詳)負責管理,由陳按察主持碧雲寺重建工程,這次重建奠定今日碧雲寺規模。

戰後碧雲寺修建主要有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增建山門等多處附屬設施,並將洪志高在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興建的天公壇遷建至碧雲寺左側,廟名稱為「清虛宮」。民國59年(西元1970年)在正殿後方山坡興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竣工,形成大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具有民間信仰色彩,大雄寶殿則專為僧侶修成之場所。

主要特色

碧雲寺座落於關子嶺山腰,主體建築的基本格局類似傳統三合院配置,以正殿為主、兩側配護龍,正殿與護龍之間以配殿銜接,中軸線上建造山門,其旁以院牆連接山門與護龍,院牆與山門界定出內埕與外埕的空間。

山門面寬三開間,作法採取開闢3個門洞的三門型式,即1中門2偏門,山門屋頂施作翹脊。正殿平面採三開間格局,其前設置獨立的拜亭,拜亭為四柱兩坡水型制,屋架為二通四瓜捲棚式,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鋪設筒板瓦,拜亭的後屋坡與正殿的前屋坡間設置天溝。正殿的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作不裝設門扇的敞廳式,正殿有4點金柱,前附2龍柱,後設2副點金柱,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全部進深共13架,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板瓦。

兩百餘年歷史的碧雲寺留下不少文物,今懸掛在正殿神龕上方的「碧雲傳香」匾是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所獻,匾額記錄迎請正二媽的歷史。此外碧雲寺還闢有文物典藏室,收藏早期儀禮與生活器物,碧雲寺現存最久的石碑為清嘉慶16年(西元1811年)的「玉枕火山碧雲寺募為緣業碑記」,而大殿的供桌、神龕製作年代主要集中在日治昭和9至11年(西元1934-1936年),十八羅漢的神龕融合西洋裝飾元素,文物見證昭和年間碧雲寺的重修,具有歷史價值。

碧雲寺為一座觀音道場,源自應祥禪師迎請正二媽來臺,今日正殿的明間神龕主祀觀世音菩薩,脅侍善財、龍女,鎮殿觀世音菩薩為大媽,大媽前方手持如意的是三媽。「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是東山、白河山區每年過年前後最壯麗的民俗活動,清朝道光24年(西元1844年)火山碧雲寺因兵燹而遭毀,東山莊民迎請碧雲寺正二媽避難,與鄰近白河鎮莊民共同興建東山碧軒寺供奉,並視碧雲寺為「祖家」,至今東山碧軒寺每年農曆12月23日迎請正二媽回關子嶺碧雲寺過年,至隔年農曆正月初十迎請回東山碧軒寺。

祖師廳供奉關子嶺碧雲寺歷代住持蓮座,前方供奉的文興宮清水祖師像相傳為應祥禪師。
祖師廳供奉關子嶺碧雲寺歷代住持蓮座,前方供奉的文興宮清水祖師像相傳為應祥禪師。
正殿兩側沿著牆面供奉十八羅漢,神龕與臺座展現日治時期精緻的木工與洗石子工藝技術。
正殿兩側沿著牆面供奉十八羅漢,神龕與臺座展現日治時期精緻的木工與洗石子工藝技術。
正殿觀世音菩薩像為大媽,開基佛像供奉於鎮殿佛像內部,大媽前方為三媽。
正殿觀世音菩薩像為大媽,開基佛像供奉於鎮殿佛像內部,大媽前方為三媽。
正殿明間神龕供奉觀世音菩薩
正殿明間神龕供奉觀世音菩薩
關子嶺碧雲寺大殿,後方為新建之大雄寶殿。
關子嶺碧雲寺大殿,後方為新建之大雄寶殿。
山門內側門頭堵「小西天」,寓意此處為人間的佛國淨土。
山門內側門頭堵「小西天」,寓意此處為人間的佛國淨土。
位於山門左側的出米洞,相傳曾流出白米。
位於山門左側的出米洞,相傳曾流出白米。
位於拜亭的的施食臺,為每日僧侶在中午、傍晚出食所使用。出食是佛教儀式,藉由加持的水米普施法界眾生令其飽滿。
位於拜亭的的施食臺,為每日僧侶在中午、傍晚出食所使用。出食是佛教儀式,藉由加持的水米普施法界眾生令其飽滿。
正殿通往配殿的門洞做成花瓶門形狀
正殿通往配殿的門洞做成花瓶門形狀

文獻資料

  • 1.黃明雅(2002)。關仔嶺碧雲寺。臺南: 臺南縣政府。
  • 2.徐裕健(2006)。臺南縣第三級古蹟關子嶺碧雲寺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縣政府。

條目參照

  •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繞境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