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南屯文昌公廟

南屯文昌公廟
*
南屯文昌公廟正面照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臺中市南屯區文昌街100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0年10月14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
經 緯 度: 120.63865,24.13794
指定/登錄機關: 臺中市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字第0990294658號
資產保存者: 財團法人台中市文昌公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價值。
1.先賢曾玉音於清嘉慶2年募款發起興建「犁頭店文昌祠」並設置「社學」,延聘碩儒教化士民,為臺中地區教育之發祥地,深具民間信仰與社會教育之文化價值。
2.文昌祠陸續設有新蘭社、文林社、崇文社、大觀社(臺中目前仍營運中之最久社學社團),顯示清代地區性「社學」發展與傳承歷史。
具其他歷史建築價值,包括下列事項:
1..廟中保有多座清代古匾、二對拜亭石柱與二幅「棟對」,見證歷史建築的文化意涵。
2.日治初期,該廟曾做為南屯公學校的校舍。至今仍繼續推展各項文化教育,建築雖改為「迴廊樓閣」的文廟樣式,唯其保存過程及所發揮之文化功能殊值肯定,並具良好傳統文昌信仰教化功能,展現歷史建築之價值。

主題導覽

文昌公廟於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由地方募捐建之,期初為「犁頭店文昌祠」並設「社學」,為臺中地區教育發祥地。文昌祠陸續設新蘭社、文林社、崇文社、大觀社,廟中保有多方清領時期古匾、二對拜亭石柱與二幅「棟對」,顯示清代社學發展。

日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文昌公廟曾被日本政府借用做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政府提倡皇民教育,本地之仕紳為保存傳統漢文教育而付出心力,響應臺灣新文化運動組成「南屯昌明會」。

至今文昌公廟仍繼續推展文化教育,建築雖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改「迴廊樓閣」的文廟樣式,惟其保存過程及文化功能殊值肯定,展現良好傳統信仰、歷史建築與社會教育之價值。

發展源流

南屯區昔為平埔族巴布薩族貓霧社之獵場,清代漢人入墾日盛,本地為昔日半線城(今彰化)至葫蘆墩街(今豐原)的中途站,因以打製犁頭等農具聞名,故稱「犁頭店街」。文昌公廟前身即為「犁頭店文昌祠」,由歲貢曾玉音(西元1744-1827)於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發起倡建、村民集資,由簡姓族人以其先祖之名義捐獻基地,擇址於今南屯市場處建廟,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彰化縣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為今臺中地區文化之發祥地。

後來各有地方頭人於不同時期創設鄉學,聘請地方碩儒執教,推動地方文風,培育英才。像是清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創設「新蘭社」、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創立「騰起季」(又名文林社)、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成立「崇文社」、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成立「大觀社」。由各社集資購置田地,其放租與收成所得,於文昌祠廂房設置鄉學。並每年在文昌祠舉行兩次鄉試,頒發膏火(學費),促使地方人才輩出。而大觀社為文昌宮廟唯一僅存之祠會,每年農曆8月10日於此舉行祭典,亦是臺中目前仍營運中之最久社學社團。

日明治28年(西元1895年)乙未割臺後,日人不斷提倡皇民教育,為保存傳統漢文教育,當地仕紳以學田之田租充作文昌廟的教育以及祭祀之經費。至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政府曾借用文昌廟作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始遷至今南屯國小現址。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南屯地區為響應「臺灣文化協會」推行之新文化運動,地方仕紳於文昌祠組成「南屯昌明會」並設立「漢文研究部」(漢學私塾)曾在文昌祠之廟埕進行文化講演活動。

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廟方購置農地遷建於現址,隔年重新竣工文昌公廟,將廟宇規畫成兩層迴廊樓閣式建築,1樓前設有正中築雙垂階梯,供來賓與信眾登上2樓正殿參拜,於1樓創設「聘三圖書館」,嘉惠地方莘莘學子。

主要特色

日治大正年間調查之《宗教台帳》記載,當代文昌祠的建物格局,已發展為坐東北朝西南三開間正殿帶拜亭及左右兩廂房,廟前並有一堵照壁,整體佔地則約660坪,廟域堪稱宏敞。而當時所奉祀之主神,僅有梓潼帝君、朱衣帝君、魁斗星君等三尊神像。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廟方遷建於現址,將南屯文昌公廟以迴廊樓閣式的兩層建築為主體,方位坐西朝東,基於供奉主神為文昌帝君,屬於文教性廟宇,故依循孔廟建築架構,為其建造藍本。裝飾的工藝藝術風格,亦不以華麗的剪黏、交趾陶為表現,木雕裝飾皆以單一的朱色或朱紅色為主,在在顯現儒家樸實、典雅且莊重的建築風格。屋頂採「歇山式」施作,並鋪設黃色的琉璃瓦,屋脊採平直的馬背式,兩端飾以琉璃瓦製成的「脊獸」。

為了充分運用空間,將正殿地面基地抬高,施採「迴廊樓閣」方式,分為上下兩層的閣樓。一樓廟前正中央築有雙垂梯,上可連接二樓正殿,彷如登上城樓般,具有「登高望遠」之含意,也符合孔廟大成殿,由側邊上下的格局。立面為較大尺寸之「三開間」格局,室內空間採大跨距無樑柱的作法,極具特色。正殿中門延用孔廟「櫺星門」之作法,門板繪以朱紅底漆,門上有108顆門釘,108為禮制中之最大者,表徵無比的威嚴及尊崇,藉以營造出文人的特有氣息。

新廟落成後,殿內除奉祀開基的三尊主神外,廟方決增祀關聖帝君與孚佑帝君,始成供奉五聖文昌之廟宇,並於民國63年(西元1974年)舉行慶成大典。民國65年(西元1976年)為健全廟務管理,向臺中市政府申請辦理「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文昌公廟」之法人登記(現更名為財團法人台中市文昌公廟)。

民國72年(西元1983年)一樓再增建兩旁側殿,隔年,於一樓左側再恭祀觀世音菩薩,右側祀關聖帝君;並於二樓正殿前兩側,恭祀釋迦如來大佛像、關聖帝君大神像。同年5月,為便利信眾進出,完成文昌街開通工程,並於黎明路、文昌街口及本廟南側入口,各建造牌樓一座。

文昌公廟「迴廊樓閣」式兩層閣樓
文昌公廟「迴廊樓閣」式兩層閣樓
「天下文明」匾額,年代雖已無從考據,但於日治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之《宗教台帳》記載本廟已有此匾。
「天下文明」匾額,年代雖已無從考據,但於日治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之《宗教台帳》記載本廟已有此匾。
南屯文昌公廟主祀文昌帝君,屬於文教性廟宇,廟內的珍藏「文昌賜筆」。
南屯文昌公廟主祀文昌帝君,屬於文教性廟宇,廟內的珍藏「文昌賜筆」。
「文昌公廟」牌匾
「文昌公廟」牌匾
殿側大佛
殿側大佛
大殿正面之石柱與正門外香爐
大殿正面之石柱與正門外香爐
照壁兩側題有「文德宏敷仰握權衡於天上,昌期大啟欣布福祿在人間」。
照壁兩側題有「文德宏敷仰握權衡於天上,昌期大啟欣布福祿在人間」。
舊文昌祠的拜亭石柱
舊文昌祠的拜亭石柱
殿外的關聖帝君塑像,於新廟落成後增祀。
殿外的關聖帝君塑像,於新廟落成後增祀。

文獻資料

  • 1.臺中市文昌公廟(2018)。臺中市文昌公廟創建與遷建。摘自:http://www.wcgt.org/web/history/detail.php?scid=1&sid=1
  • 2.南屯文昌公廟(2010)。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01014000002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