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八德三元宮

八德三元宮
*
八德三元宮正面照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桃園市八德區中山路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5年06月13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年間,詳細創建年代不可考。
經 緯 度: 121.28461,24.93030
指定/登錄機關: 桃園市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41060954號
資產保存者: 八德三元宮管理委員會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主題導覽

有「八德大廟」之稱的三元宮,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因無正確知碑文或保存史籍書冊之記載,故廟宇正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重建,為八德地區重要的古廟與信仰中心。主奉道教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其名稱「三元」,即源自於此。

除富有歷史價值外,建築本身也頗具藝術水準,木雕由桃園首席匠師葉金萬(西元1841-1930年)大師操刀,殿內螭虎曲線生動,展現雄渾大器。石雕則出自張火廣(西元1874-1937年)大師之手,人物、花草都活靈活現。而交趾陶大師陳天乞(西元1906-1991年)以精湛手法打造的精緻裝飾,也是不容錯過的建築特色,無論是體態柔美的仕女或是身著戰甲的武將,皆是維妙維肖。

發展源流

八德地區古名八塊厝,始墾於清乾隆6年(西元1741年),地名之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則為泛稱莊頭、莊尾、稻埕頭、連城、舊城、城外、公館、租倉等八區域,得名八塊厝。二則為清乾隆10年(西元1745年),閩粵籍移民自鳳山北上,居此者有八姓,為邱、呂、謝、蕭、賴、黃、吳、李等,每姓築屋一間,故名「八塊厝」。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所生活區域,隨著漢人墾殖活動的拓展,許多平埔族人有遷移與漢化的現象。此兩種說法都能說明此區的開發極早。

移墾漢人在經歷海上的驚險後到達臺灣,開始定居拓墾時,面對瘴癘瘟疫及水土不服,對此艱困環境,為了生存,就會依賴超自然力量來安撫人心。初墾社會以農耕為主,生活與天候、水文或自然災害為伍,為使農業豐收,於是產生對天、地、水「三官大帝」的信仰,並期望透過祭祀與禱告,以安頓拓墾初期無助的心靈,而三官大帝的信仰就自此種時空背景下來到臺灣。

身為「八德大廟」的三元宮,創建年代因無正確知碑文或保存史籍書冊之記載,故廟宇正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關於建廟時間最為普遍的有種三說法:一為《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謂:「境內有創建於清乾隆2年(西元1737年)之古廟三元宮,奉祀三官大帝……」;二為《桃園縣志》所稱八德三元宮與霄裡玉元宮同為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建廟;三為《淡水廳誌》中提及「三官祠,一在八塊厝莊,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疫災,莊民建設」。說法雖眾說不一,但由始墾時間推估,可確認三元宮應是興建於乾隆年間,為桃園地區最古老的三官大帝廟,正殿主祀三官大帝:後殿奉祀天上聖母,是先民開發八德地區的起點。

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鄉中耆宿仕紳見廟宇丹青脱落,棟宇傾斜有辱靈威,謀以重新經營,遂經鄉里民眾集會議決,組織「改建董事會」重修廟宇,2年後完成新建工程。其後又經多次整修,最近一次翻修則是在西元1993年,主要再於後殿及前殿之修繕工程,難能可貴的是由於當時「整建委員會」的堅持,讓寺廟主體建築至今仍能維持原貌。

主要特色

八德三元宮建築格局為三開間、三殿及兩天井的廟宇,廟坐北朝南,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整修,至今保存完整當代藝師的作品。前殿屋頂形式為「燕尾翹脊硬山三式」,三殿間各顯現其雕飾的美感,尤以前殿的龍柱,雕工十分精緻華麗,而其它如石獅、抱鼓石、雕塑等,亦展現出其廟宇的建築特色。在建築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如下:一、廟中現存傳統建築大木作匠師葉金萬、廟宇名石匠師張火廣、臺灣著名的陶匠與剪黏師陳天乞(西元1906-1991年)等大師的遺構。二、廟中匾聯、楹柱上多為當時名家真跡。三、廟中擂金彩繪,彌足珍貴。

三元宮為地方民眾的信仰中心,正殿的主神為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地、水三官之神,在閩南語稱「三界公」,客家話稱「三界爺」,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此為「三元宮」名稱的由來。後殿中間為天上聖母、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而左右翼分別為太歲星君與文昌帝君。在臺灣以三官大帝為主神的信仰並不多見,而三元宮也是八德地區相當古老的廟宇,後歷經多次重修,寺廟中的彩繪、石雕、木雕等,刻劃精美,書法、匾聯文化豐富,均頗具藝術水準,值得欣賞與保存。

除廟宇空間外,三元宮每年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的「還龜求龜」,也是當地人所重視的祭祀活動,是桃園地區最大的祭龜、求龜、還龜的祭典,以糯米製成的巨大平安龜供奉於廟中,象徵祈求平安、福氣與長壽,供祈求平安的信眾依自己的經濟能力,祈求神龜,擲出聖筊的信徒便能將米糕龜帶走,將其迎回祭拜後,分送親友享用,吃福並延年益壽,來年則需加成奉還。而還願的米龜逐年增重加大,至今已有2000多斤之米龜,蔚為三元宮祭典之特色。八德三元宮與地方開發的關係極為密切,廟宇建築物本身裝飾彩繪等相關的人文內涵具有相當的保存價值,在三官大帝的信仰與民俗信仰活動亦具有時代性的意義,是為一座年代久遠、富有歷史價值的廟宇。
 

名匠陳天乞(西元1906-1991年)的交趾陶壁畫「四不足」之一:石崇鉅富嘆無錢。
名匠陳天乞(西元1906-1991年)的交趾陶壁畫「四不足」之一:石崇鉅富嘆無錢。
太歲星君前香爐:香爐兩旁刻有狻猊—傳聞龍生九子,第八子狻猊,形似獅,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
太歲星君前香爐:香爐兩旁刻有狻猊—傳聞龍生九子,第八子狻猊,形似獅,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
屋脊為「西施嶺」,亦稱西施脊,清末以降臺灣廟宇流行於屋脊上加龍形等華麗高脊。
屋脊為「西施嶺」,亦稱西施脊,清末以降臺灣廟宇流行於屋脊上加龍形等華麗高脊。
殿內兩側的華麗木雕,名匠葉金萬於此木雕落款「刻於八塊自宅閑齋,時年八十三,葉金萬緘」。
殿內兩側的華麗木雕,名匠葉金萬於此木雕落款「刻於八塊自宅閑齋,時年八十三,葉金萬緘」。
殿中央的三官大帝為三尊神像,其塑像為坐姿穿戴帝王服,頭戴帝王帽,雙手持奏板並合掌於胸前,且三者容貌及形象都雷同。
殿中央的三官大帝為三尊神像,其塑像為坐姿穿戴帝王服,頭戴帝王帽,雙手持奏板並合掌於胸前,且三者容貌及形象都雷同。
三元宮之天公爐:天公爐旨在遵古禮「敬神必先敬天」,亦稱「通天爐」,一柱香直通天庭之意。
三元宮之天公爐:天公爐旨在遵古禮「敬神必先敬天」,亦稱「通天爐」,一柱香直通天庭之意。
三官大帝神壇,主奉道教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神壇,主奉道教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
刻有「惠安 張火廣」字樣的抱鼓石(石鼓),置於三川門前方作用同石礎,墊高並承擔門柱,防止門柱搖動或受潮濕,並作為門臼穩定門軸。
刻有「惠安 張火廣」字樣的抱鼓石(石鼓),置於三川門前方作用同石礎,墊高並承擔門柱,防止門柱搖動或受潮濕,並作為門臼穩定門軸。
正殿地板為日治時期整修之磨石子地板
正殿地板為日治時期整修之磨石子地板

文獻資料

  • 1.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54)。新竹: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 2.王湘慧(2007年)。八德三元宮之探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3.馮世人(2009),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八德三元宮。摘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803
  • 4.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08)。桃園觀光導覽網八德三元宮。摘自: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33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