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登錄理由
1.章嘉活佛在藏傳佛教史具有崇高地位,且為佛教界重要之領導人物,是西藏黃教格魯派之活佛中,自1949年後唯一來臺定居者,對於推動藏傳佛教在臺發展與安定當時人心有顯著貢獻。
2.造型具藏式舍利塔之重要特徵,包括塔剎、瓶形塔身及基座等三段式造型,極富特色與稀有性,具歷史建築保存價值。
主題導覽
章嘉活佛舍利塔塔蹟所安奉的是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呼圖克圖是清朝政府冊封藏傳佛教轉世活佛的封號,中華民國建立後仍加以尊崇。
民國46年(西元1957年)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在臺北圓寂,政府等各方人士組織「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辦理第喪禮,喪禮選擇在北投中和寺福壽山荼毘場舉行。民國46年(西元1957年)12月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呈請行政院撥款建造「章嘉大師紀念塔」,直到民國47年(西元1958年)主計處函復蒙藏委員會,准予撥款八萬元在北投中和寺福壽山荼毘場建塔。
章嘉活佛舍利塔是座藏式風格的覆缽式塔,座落在臺北市丹鳳山,舍利塔四周山林環繞,其基地與自然環境協調,散發神聖氛圍,今日仍不時有佛教徒前往禮拜,緬懷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
發展源流
章嘉活佛又稱為章嘉呼圖克圖,呼圖克圖為蒙古語的漢譯,是清朝政府冊封藏傳佛教轉世活佛的封號,章嘉呼圖克圖是青海格魯派名寺佑寧寺的五大活佛之一。
章嘉活佛舍利塔所安奉的是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的舍利子,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出身藏族,青海人,生於清朝光緒17年(西元1891年),法名羅桑班殿丹畢蓉梅,清朝光緒25年(西元1899年)襲封呼圖克圖,中華民國建國後仍延續清朝對蒙藏地區的政策,保留呼圖克圖的封號。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多次出任黨政與宗教職務,尤其是在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當選行憲後第一屆國大代表,擔任中國佛教會的首任理事長,這年政府冊封為「護國淨覺輔教大師」。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來臺,在臺期間繼續行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職權,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於民國46年(西元1957年)2月20日病逝,政府等各方人士組織「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辦理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喪禮,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心源和尚,心源和尚為北投中和寺住持,同時擔任臺北市佛教會會長。3月11日上午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移靈北投中和寺福壽山荼毘場進行火化,火化儀式由甘珠爾瓦呼圖克圖誦經引火,3月18日午後開啟火爐,於爐中取得數千粒舍利子,舍利子暫奉在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在青田路的故居。
有鑑於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的黨政與宗教地位,且歷代章嘉呼圖克圖皆建造有舍利塔,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在民國46年(西元1957年)12月呈請行政院撥款建造「章嘉大師紀念塔」,直到民國47年(西元1958年)2月1日主計處函復蒙藏委員會,准予撥款八萬元興建「章嘉大師舍利紀念塔」。
章嘉大師舍利紀念塔選擇在北投中和寺福壽山荼毘場興建,民國48年(西元1959年)12月4日竣工舉辦開光儀式,迎請舍利子入塔安奉。然而安奉在塔內的舍利子並非荼毘後所取得的全部舍利子,舍利子經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決議允許舍利子提供佛教團體、寺廟或信徒申請,因而今日在章嘉活佛舍利塔僅是部分舍利子。
主要特色
佛塔,梵語音譯為浮屠,章嘉活佛舍利塔是一座覆钵式塔,由下而上主要分為塔座、塔瓶、塔剎、塔頂。塔座是塔最下面的基座,用以承托塔瓶,章嘉活佛舍利塔的塔座呈現方形,四角各立支柱,正面鑲嵌一塊由印順法師所撰、前司法院長謝冠生所書寫之「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舍利塔碑記」,塔座上有四層臺階,臺階後逐漸向上收,臺階上為塔瓶。
塔瓶或稱塔身,覆缽式佛塔顧名思義造像是倒扣的缽,而在佛塔的發展過程中,從半圓體逐漸演變成下小上大有如瓶子般的形狀,所以稱塔身為塔瓶,塔瓶正面開設眼光門,眼光門的邊框常表現為壺門形狀,壺門施作各式裝飾紋樣,從眼光門可以進入塔瓶內部,在舍利請入佛塔後,會隨即封閉眼光門,有的佛塔會在眼光門前安奉佛像使眼光門形成佛龕。章嘉活佛舍利即是從眼光門請入塔內,今日塔身內仍供奉有舍利,但章嘉活佛舍利塔的壺門未作裝飾。
塔剎位在塔瓶上,位於塔的最高處,塔剎作為塔瓶攢尖收尾,表現得細長,塔剎主要分為剎座、相輪、剎頂所組成,相輪是貫串在剎桿上的圓環,數量為奇數,相輪最多有十三層稱作「十三天」。章嘉活佛舍利塔並無特別表現剎座,相輪是在塔剎上施作凸紋,凸紋計十一圈,剎頂作圓珠。
章嘉活佛舍利塔位在丹鳳山,四周樹木茂密,至今仍有藏傳佛教喇嘛、信徒時常前來禮拜、繞塔。
佛教徒相信繞塔為功德,因而章嘉活佛舍利塔旁標示繞塔動線為右繞。
文獻資料
- 1.楊嘉銘(2010)。章嘉大師與臺灣藏傳佛教,蒙藏季刊第19卷第4期。臺北市:行政院蒙藏委員會。
- 2.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編(1958)。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臺北市: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編。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