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鹿港金門館

鹿港金門館
*
金門館原為鹿港士紳許樂三(生卒年不詳)之住宅,建築體應於乾隆52年(公元1787年)前即存在,於嘉慶10年(公元1805年)改建住宅以奉祀蘇府王爺。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金門街54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0年10月25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10年(公元1805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43550,24.05003
指定/登錄機關: 彰化縣政府
公告文號: 89彰府民宗字第202916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鹿港金門館建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在鹿港早期移民社會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鹿港金門館兼具「廟宇」、「同鄉會」、「清朝水師游擊隊」3種功能之建物,有其歷史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金門館原為鹿港士紳許樂三(生卒年不詳)之住宅,建築本體應於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年)前即存在,至清嘉慶年間,有金門人士攜帶蘇府王爺神尊前來鹿港,最終將神像留置於鹿港受人供奉。許樂三原籍為金門人士,於嘉慶10年(公元1805年)命其子將住宅售出,改建住宅以奉祀蘇府王爺,當時名為「浯江館」,並提供金門往來鹿港的商旅與水師班兵作為休憩、聚會辦公之用,成為金門人在鹿港的同鄉會館。

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該神原祀於浯州嶼(今金門縣的金湖鎮)浯德宮,因此金門館才會有「浯江館」的名稱,目前無史料證實何時改稱為「金門館」,但推測應於清末改名。館中陪祀福德正神與將軍爺,外貌如一般寺廟,然廟名未冠上某宮某廟,而是以金門館為名,表示出其功能為金門同鄉會的會館。臺灣目前僅存3間金門館,分別位於今日的臺北萬華(艋舺)、臺南安平與鹿港,顯示出這幾處臺灣古老商港,皆有金門人行商販運的足跡。

金門館蘇府王爺傳為金門移民或金門籍的水師班兵迎請而來,其源頭來自金門東門內校場的觀德堂(現在的金門後浦昭德宮),而昭德宮則源自於料羅灣畔的新頭伍德宮。蘇府千歲相傳為唐朝牧馬侯陳淵(生卒年不詳)的參謀,跟隨陳淵前往金門開墾,深受百姓愛戴,逝世之後為百姓所奉祀,而成為金門在地特有的蘇府王爺信仰。隨著金門的移民與移防的水師官兵流傳到臺灣,因此金門館多奉祀蘇府王爺,成為金門人離鄉背井的精神寄託。

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鹿港遊擊溫兆鳳(生卒年不詳)與左營遊擊劉光彩(生卒年不詳)先後發起重修,募得1800餘元,於清道光14年(公元1834年)完成修復。而道光14年(公元1834年)的重修更聘請金門籍進士鄭用錫(1788-1858)擔任總理,主持金門館重修,並撰刻「重修浯江館碑記」鑲嵌於廟內牆上。

清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彰化發生地震,金門館建築本體受損,直至清咸豐5年(公元1855年)重修,並由水師軍隊參與資助重修。現留有碑記,記載捐資單位與金額。

日治明治41年(公元1908年)曾經過局部重修。戰後民國64年(公元1975年)管理人卓神保任內發起重修正殿與三川殿。近代民國83年(公元1994年)則以古蹟規格修復,保留三川殿龍虎堵等舊有彩繪,其餘彩繪則聘請陳壽彝(1934-2012)、潘岳雄(1943-)、陳穎派(1933-)等彩繪匠師重繪。民國88年(公元1999年)金門館舉行安座慶典,民國89年(公元2000年)獲指定為彰化縣定古蹟。

主要特色

金門館外觀為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尤其以泉州風格為主。廟宇外觀典雅,裝飾較為簡單,以藍色為廟宇的主要色彩。建築格局為二進一院,左右兩旁設有廂房。第一進為三川殿,第二進為正殿。

三川殿為三開間的建築,正面為格扇,格扇上段的「花心」採線條簡單的直櫺,下段的「裙版」則以螭虎圍爐為裝飾。屋頂上沒有繁複的剪黏,僅在中脊上方飾以剪黏「雙龍搶珠」,顯得特別顯眼。三川殿的龍虎堵以彩繪方式呈現,白色的牆底,繪上黑色的線稿,對比搶眼,這種作法在臺灣的寺廟相當少見,兩旁木牆也是以彩繪方式繪成龍虎相對,龍虎的姿態生動有力,展現出神獸護廟的氣勢,是金門館先前重修所保存下來的古老彩繪。現今的門神為潘岳雄(1943-)所繪,色彩鮮艷,門神神情莊嚴有英氣。正殿的4面牆堵彩繪為陳壽彝的作品,4面牆的故事題材為四聘,分別是三顧茅廬、堯聘舜、成湯聘伊尹、文王聘太公。四聘為臺灣廟宇裝飾中相當常見之題材,其意涵代表聖德明君禮賢下士聘請賢人之意,有引人懷古思齊之意。此四聘圖像雖為民國88年(公元1999年)重修所新繪,但不減其藝術價值,人物表情生動,服飾皺褶等細節處得唯妙唯肖,為陳壽彝的傳世之作。

館中有其他重要的歷史古物,如門額上「金門館」,應立於清末改名時;嘉慶10年(公元1805年)許樂三建館時落款的「浯江館」匾,現懸掛於正殿門楣上;道光14年(公元1834年)左營游擊劉光彩敬獻「過化存神」匾,亦保存於正殿中,為金門館內最古老的匾額。另外,「重建浯江館碑記」石碑記錄金門館重修過程,是由當時負責監造的金門籍進士鄭用錫所立,另外清咸豐5年(公元1855年)再次重修時刻立的「捐題緣金碑」,皆為研究廟史的重要史料。

左右兩旁的廂房為清代班兵等候船班的休息之處,再加上廟內捐獻碑文的應證,可以看出金門館與清代水師的強烈連結,使得金門館除了是廟宇之外,也具有金門同鄉會館與水師班兵會館的三重功能,具體表現出鹿港清代的商港功能與開發史。
正殿的四面牆堵彩繪為陳壽彝的作品,四面牆的故事題材為四聘,分別是三顧茅廬、堯聘舜、成湯聘伊尹、文王聘太公。
正殿的四面牆堵彩繪為陳壽彝的作品,四面牆的故事題材為四聘,分別是三顧茅廬、堯聘舜、成湯聘伊尹、文王聘太公。
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陪祀福德正神與將軍爺,外貌如一般寺廟,然廟名不冠上某宮某廟,而是以金門館為名,則表示出其功能為金門同鄉會的會館。
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陪祀福德正神與將軍爺,外貌如一般寺廟,然廟名不冠上某宮某廟,而是以金門館為名,則表示出其功能為金門同鄉會的會館。
三川殿的龍虎堵以彩繪方式呈現,白色的牆底,繪上黑色的線稿,對比搶眼,這種作法在臺灣的寺廟而言相當少見。
三川殿的龍虎堵以彩繪方式呈現,白色的牆底,繪上黑色的線稿,對比搶眼,這種作法在臺灣的寺廟而言相當少見。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